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91868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青岛理工大学教务处

时间:

2012年6月29日

崂山、马山、石老人实习报告

班级:

资源姓名:

XXX学号:

XXXXXXXXX

实习地区:

山东省青岛市

实习路线:

崂山北九水——即墨马山——石老人

小组成员:

XXX、XXX、XXX、XXX、XXX

实习时间:

2013年6月24日—2013年6月28日

一、引言

2013年6月24日—2013年6月28日,我们班同学对青岛市部分地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认识实习和纪录片观看的教学生活。

在学院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关怀指导下,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充实有意义的实习生活。

通过这几天的实习生活,使我们对自然地理学有了一个全新的、直接的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

(1)了解自然地理学概况,掌握地质、地貌形成原理,学习土壤、植被及水资源的利用等有关知识;

(2)认识青岛著名景点中的显著地貌,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和地貌现状以及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参与科研活动,学会自然地理学仪器如GPS、罗盘的使用,培养学习兴趣和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

2、实习路线及内容

时间

地区

实习内容

2013年6月24日

青岛崂山北九水

掌握地质、地貌形成原理,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会使用GPS,实测风速、风向,了解流水对岩石的冲刷形成河谷的作用。

2013年6月25日

即墨马山

观察地质构造,了解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地貌及其发展过程,学会使用地质罗盘。

2013年6月26日

石老人

实地观察波浪潮汐现象,了解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的形成,以及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的形成。

三、实习记录及分析

1、青岛及崂山的地质基础: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作为地盾的基础是前震旦纪变质岩系(经吕梁运动变质而成),主要为花岗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黑云母石英片麻岩、白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蛇纹大理岩、石英岩等。

这些最古老的基底层在崂山湾沿海一带(下宫至王哥庄)由陆续出现。

吕梁运动后,本区地壳基础即成为地台组成部分,在古生代地壳基本稳定,但仍以上升运动为主,所以在本区缺少古生代的岩层。

到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岩层发生深大断裂,产生断块。

本区凹陷,部分上隆,有些地方发育中生代砂页岩系(莱阳层,在下宫东南之小山上有出露),证明在中生代,地壳曾有下降,部分地区接受沉积。

在中生代,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本区广泛分布的崂山花岗岩就是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岩浆多次侵入的产物。

崂山花岗岩按由老到新的顺序分为四个阶段:

①粗粒斑状花岗岩②钾质白岗岩④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崂山花岗岩大都呈脉状沿节理或断裂方向贯入到新老各期花岗岩中。

属于喷出岩的有青山组的凝灰角砾岩、凝灰岩、安山斑岩、流纹岩、粗石岩等,分布在青岛市区和石老人等处。

崂山属胶东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盾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

山体从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已成为复背褶皱,而崂山这块巨大的花岗岩体是从白垩纪开始形成的。

据今约6800万年至13000万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的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公里的地方冷凝。

岩石有肉红色、白色,矿物结晶成粒状,地质上命名为“崂山花岗岩”,但在它诞生时,并没有露出地面。

新生代以来,地壳抬升,上边覆盖着的岩石逐渐被累年的风霜雨雪和经久的流水剥蚀掉,才露出了花岗岩石。

到了新生代中期的200万年以来,才开始呈现为现在的轮廓。

而今我们看到的崂山面貌是第四纪末期,亦即在近几万年的沧桑变化中,大自然雕凿而成的秀丽景色。

崂山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凿中,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

山脉以巨峰为中心,向四方延伸。

按自然走向分为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和午山支脉。

崂山东部和南部紧逼大海,形成山海相连的独特景观。

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

海上看山,群峰攒簇,云雾缭绕;

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每当风疾波涌之时,惊涛裂岸,浊浪排空,迸珠溅玉,咆哮轰鸣。

古往今来,皆以“山海奇观”称颂崂山。

2、崂山北九水的地貌特征:

午山四条支脉。

花岗岩地貌独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态,比比皆是,被人们誉为“天然雕塑公园”;

山海结合处,岬角、岩礁、滩湾交错分布,形成瑰丽的山海奇观。

崂山北九水在崂山白沙河上游。

白沙河源出山顶北麓,河水经山脚而折流,有九折;

人行河畔小路,转折处须涉水而过,亦九涉;

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

九水又分内九水、外九水(即北九水)和南九水三路,其中以北九水的景观最为著名。

一水至九水是从水的下游上数的。

白沙河的上游为北九水,北九水又有内外之分,自大崂至太和观(即北九水村)为外九水。

北九水旅游路线以九水十八潭著称,这里奇峰怪石、悬崖幽谷、深潭激流、飞泉瀑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处大自然的山水画廊。

北九水地处巨峰之阴,空气湿润,气候清凉,适于生长辽东半岛的植物,素有“小关东”之称,是全国有名的疗养、避暑之地。

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

在全国的名山中,唯有崂山是在海边拔地崛起的。

绕崂山的海岸线长达87公里,沿海大小岛屿18个,构成了崂山的海上奇观。

内九水的尽点靛缸湾亦称“潮音瀑”三个大字。

泉水随山势三折而落,最后倾入靛缸湾。

湾内水深石壁上,刻有叶公绰写的“潮音瀑”三个大字。

湾内水深石碧,呈靛兰色,水味甘冽。

在夏秋之交雨水充足时,瀑布宽数米,以排山倒海之势倾入湾中,水沫飞溅,有如细雨,蔚为奇观。

崂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

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

原有道观大多毁坏。

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地层:

零星出露最早的为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王哥庄镇的仰口、勤子夯、何家村、青山、太清宫、港东、崂山头及中韩镇的石老人一带,分布范围小,零星出现云母片麻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及少量闪角岩、黑云母岩、变粒岩等。

以前金—夏庄—大枣园东北、西南向为界线,其东为崂山花岗岩的侵入体。

其中第四纪地层分布较广,自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逐渐加厚,1~2米厚的残积层分布最广。

构造:

山区地质构造属断块隆起,中生代构造线大致以北北东及北东向的大断裂特别发育,其次为北西向,一般以压性及压扭性断裂为主。

山区地质构造分三类:

华夏系构造,压扭性断裂多发育在东部山区,控制了崂山花岗岩及其岩脉的分布,多次性活动,规模较大,一般为北东走向,主要有前金—夏庄—大枣园断裂、浦里—北宅—浮山断裂。

新华夏系构造,发育在山区东部及南部,多为北东向,局部为北西向,属以扭性为主压扭性断裂,主要有源头—罗圈涧断裂、铁家庄—前埠头断裂、沟崖—枯桃—朱家洼断裂和下河—汉河—南窑断裂。

东西向构造,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山丘,走向近东西,多呈陡坎或负地形,主要有铁骑山—土寨断裂、后金—楼金石断裂等,由于构造的多次性活动,使周围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

崂山插图:

3、即墨马山

马山位于即墨城西约7公里,由4个相连的山包组成,形如马鞍,故又称“马鞍山”,最高峰海拔211米。

山上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为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

山之西南部呈现四方柱状节理,株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柱状节理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在地质学中较为罕见。

马山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

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

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本区最高峰海拔233米,出露地层为早白垩纪青山组,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安山岩直接覆盖在沉积岩上,呈柱状节理的“马

山石柱群”就发育在安山岩中,其规模之大、结晶过程和形态之特殊,为世界罕见。

此外,保护区内还分布有罕见的硅化木群,已发现11株,属南洋杉科植物,对研究古地理、古生态有指示意义。

所有这些,使马山保护区成为一座天然的“地质宝库”。

马山一带地质藏有丰富的木化石,学名“硅化木”,直径数十厘米不等,高者10余米,其形状、纹理与树木无异。

马山地区木化石数量、规模均为国内罕见,最著名的是1983年发现的一块重约2吨、长6米、粗端直经70厘米、细端60厘米的南洋杉木化石,属白垩世纪,为中国发现的木化石中的一个新种类。

该化石树干整体有横断纹理,断为12段,纹理明显,年轮清晰,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4、石老人

石老人位于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最东端,石老人村西南,午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海中,系一距岸百米左右的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海之中,人称“石老人”海蚀地貌。

两个地区的共同点是皆为海蚀地貌。

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

海蚀多发生在基岩海岸。

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亦有重要影响。

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在鲁迅公园,我们看到了显著的海蚀穴与海蚀崖,而石老人则是著名的海蚀柱景观。

5、热带雨林纪录片:

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特性

通常在4000平方米内可以找到直径10厘米以上乔木达40~100种。

它们较均匀混合生长,一般缺乏明显优势种类。

各种树木的外貌彼此却很相似。

树干粗直犹如圆柱,在近树梢处才有分枝,浅色树皮薄而光滑。

高大乔木的茎下部生有

数片扁平三角形的板根,高约3~8米,形态多样。

它们的叶片通常全缘、革质发亮,特别是大多具有显著突出的尖形顶端,称为滴尖。

花普遍生在无叶的树干或老枝上,这种茎花是雨林乔木的典型特征,如可可树、咖啡树等皆是。

据在西非雨林观测,林冠顶部(46米处)全光照为10万Lux,树冠内(33米处)降到2.5万Lux,而在1米高处只有800Lux,即仅有1%到此。

乔木高度存在很大差别。

上层乔木树冠近圆形,连接稍密,约高20~30米,最下层乔木树冠呈锥形,常是最密集的一层。

林下的灌木不多,叶常簇生于树梢,草本稀疏而具有大型薄软叶片,也有些营腐生生活(如东南亚的大花草叶退化而花径1米)。

大型木质藤本借助乔木支持登上树顶才开花,最长可达240米,常有失去支持的扁粗藤条悬在地上。

附生植物除蕨类与苔藓外,更有许多有花植物(甚至具木质茎),依照所生部位的光照和水分(湿度)条件差异而分化为喜光与耐荫、旱生到湿生种种生态类型。

绞杀植物又称毁坏植物更是雨林典型的也是特有的类型。

它最初附生于乔木茎上,然后勒死后者再用长出的根独立生活,因此在一株树上有时可见两种叶子。

生活于上层树冠的哺乳动物比例很大,如长臂猿、黑猩猩等在树冠与地面间搜寻食物,较大型哺乳动物如象、鹿、狮、豹等以叶子、落果或动物为食。

地下穴居动物以蚁类最多,为清除枯落物起很大作用。

巴拿马运河区在16平方公里竟发现2万种昆虫,而雨林中鸟类和蝙蝠不仅捕食昆虫,还与茎花传粉、附生植物传播等密切有关。

但至今仍有许多动物和植物没有被人认识,更说不上了解其性能和用途。

完全可以确认的是,热带雨林是全球生物基因最丰富的宝库,已被利用的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