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91680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非洲>

欧洲>

拉丁美洲>

北美洲>

大洋洲

6、世界上人口过亿国家有13个: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

7、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客观基础)

地形: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

气候: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

(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如:

巴西)

水源: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逐水而居)

土壤:

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矿产资源:

早期因交通运输不发达,煤炭开采区往往人口稠密。

(通过工业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

(2)人文因素(决定性因素)

社会经济条件:

①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特点也不同。

②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

③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聚集。

易形成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经济发展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交通发展:

交通越发达的地区,人口易于集聚。

历史因素:

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

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8、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9、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自然环境因素:

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能养育的人口多。

社会经济因素:

东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开发时间长。

10、知识结构:

1.2人口迁移

1、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满足人口迁移的条件:

①居住地发生改变(户籍发生变化)

②长期或者永久改变(通常指一年以上)

③空间移动(跨越行政界线至少市界线以上)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称为人口迁移,否则为人口移动。

3、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4、人口的迁移方向:

农村→城市;

农村→农村;

城市→农村;

城市→城市。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5、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①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时,该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②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时,该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时,该地区为人口总是在增多;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时,该地区为人口总是在减少。

6、人口迁移的影响

7、人口迁移的动力因素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推力因素: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贫困等。

拉力因素:

食物、医疗等

中间阻力因素:

语言等

8、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主观因素:

个人动机的需求。

(取决于个人是否愿意迁移)

客观因素:

①自然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2)自然环境变化:

自然灾害

②人文因素:

(1)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通信(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经济收入)

(2)政治因素:

战争、国家政策、政治迫害等

(3)社会人文因素:

家庭、婚姻、教育、宗教等

特别注意:

一般情况下认为经济因素是决定因素,但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9、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特点:

10、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①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一:

新大陆发现前:

大陆内部迁移

特点:

规模小、距离短

流向:

食物匮乏→食物或耕地丰富地区

原因:

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吸引;

农业社会主要因为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

阶段二:

15-19世纪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集团性、大规模;

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由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欧洲→美洲、大洋洲;

非洲→美洲

航海技术的进步;

新航线和新大陆的发现;

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主义的扩张。

阶段三:

二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既外籍工人大量增加。

亚、非、拉→欧洲、北美、西亚

经济发展地区间不平衡。

②国内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人口规模迁移

频繁、规模大。

闯关东、走西口、黄河中下游、长江、珠江流域。

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

支边、上山下乡、东部到边疆、城市到农村。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国家政策。

改革开发以后

自发的,流动人口剧增。

乡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向工矿地区。

改革开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乡差距大。

1.3人口容量

目前世界人口总数:

7,583,908,198人

目前中国人口总数:

1,400,050,000人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最大值)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因素)

①自然资源状况(决定性因素)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短板效应)。

(自然资源状况是影响人口容量的最重要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通过扩大地域开放程度,大量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更多资源;

同时可以扩大地域开发程度,获取其他地区的资源。

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人均消费水平

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下,人均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消耗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低,两者呈负相关。

3、环境人口容量的特征:

a.不确定性(长时期内因制约因素不确定)

b.相对稳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较稳定)

4、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适宜值)

意义:

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5、保持世界人口合理容量的做法

①个人角度:

节约资源;

努力学习,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适度消费。

②国际角度:

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

因地制宜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口大国做好计划生育。

6、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标准

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乡村:

通常是指从事广义农业的人口为主的聚落,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即: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3、农业用地可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4、乡村功能区:

按照土地利用可以分为居住区、广义的农业生产区和公共用地区(含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和公共使用等)。

此外,还有等级较低、规模较小的商业用地。

5、城镇:

包括城市和镇,通常是指以非从事农业的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6、城市功能区:

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制造业区、中心商务区、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使用区、交通枢纽区等。

7、三大城市基本功能区:

8、每一种功能区,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各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就形成了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通常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每种功能区之间无明显界限,一个功能区往往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是城市的主要基本功能区,为各类城市所共有。

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①经济因素:

(1)地租的高低

(2)不同功能区活动的付租能力

②社会因素:

居民收入、当地知名度、种族、宗教

③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行政因素:

干预和指导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

文化因素:

影响地租和人口分布情况,间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环境因素:

可以影响居住区的高低等级和工业区的选址问题。

(具体见第三章第二节)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特殊情况下,行政因素可以起到决定性因素。

10、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①距市中心的远近:

距市中心越近,基础和配套设施越齐全,人口关注度高,地租越高。

②交通便捷程度:

交通通达度好的地区,地租越高,反之则低。

11、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的方法:

①通过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可以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②通过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③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2.2城镇化

1、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百分比)

③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

(地域的转换过程)

3、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6、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

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提高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集中处理污染物,提升环境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质量。

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

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