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404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复习总结文档格式.docx

9.观察:

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10.实验:

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11.科研中的机遇:

科研中,特别是观察和实验中,由于某些意外和偶然发现,导致科学认识上重大突破的过程。

12.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思维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间接认识的思维方法。

13.分析:

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14.综合:

在思维中,在分析的基础上,将事物的各个方面、部分和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对事物总体的认识。

15.归纳法:

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16.完全归纳法:

对一个事物的全体对象进行概括后,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17.简单枚举法:

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对象中重复出现,从而对该事物做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18.演绎法: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19.形象思维:

具体反映事物形态形式的基础,通过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方法。

可分为:

形象联想和形象想像。

20.形象联想:

不改变头脑中已有形象,由已有形象推知研究对象的形象。

21.形象想像:

对头脑中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形象。

22.直觉思维:

不经过一定逻辑规定和思维程序,而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具有如下特征:

a、认识产生突发性,无过多生理、心理准备。

b、认识过程的突变性。

C、认识成果的突破性。

23.逻辑思维:

24.创造性思维:

思维对感性材料和已有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约束,而是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

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想像、猜想、联想、幻想、灵感等。

25.科学概念:

表达同类事物共同属性的认识形式。

26.科学定律:

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

27.科学假说:

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

28.科学理论:

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29.科学:

就是正确的反映自然对象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

30.技术:

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劳动手段、工艺方法、技能体系的总称。

31.格式塔转化理论:

同一事物形态的观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32.线性系统:

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简单,是一种单值单向对应性关系。

33.科学事实:

就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而获取的经验事实。

34.科学问题:

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定时代条件和前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35.科学概念:

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36.人化自然:

是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

37、科学方法: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完成特定研究任务而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实行的各种主观手段的组合。

38、环境:

对一个系统产生影响,又不是系统构成部分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39、功能:

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上表现出来的能力。

40、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面临的条件,状态是相同的均衡的,无宏观的交换和交流关系。

41、近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有差异,这些差异的相互作用是按线性关系表现出来的。

42、远离平衡系统:

系统内部所具有的条件、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有交流、交换,是系统进化的条件。

43、科学技术方法论:

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44、创造性原则:

指选出的课题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

45、可行性原则:

指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即根据已经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进行选题。

46、科学性原则:

指选出的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把课题置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下,并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可以探讨的问题。

47、科学技术观:

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48、科学观察:

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P115)

49、科学实验:

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50、类比方法:

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51、科学共同体:

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关系?

答: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

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1)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性。

(2)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观决定科学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3)科学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4)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5)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4.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

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二者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5.科学思维的方式有哪几种

科学思维的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方式。

前者又可分为分析与综合和归纳与演绎,后者又可分为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6.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⑴任务与使命不同,科学是揭示,去认识、解释自然界,说明外部自然界,形成新的概念定律原理方法;

技术是改造,去用什么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去改造自然界,形成新产品,发现新材料,选择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⑵存在状态不同,科学是主观性和意识性,在书籍上和头脑中存在。

技术是客观性和物质性,物质工具,工具体系,规则方法。

⑶社会需要的关联程度上不同。

科学是长远的,根本的,长久的,即关联程度弱一些;

技术与社会需求的关联程度比较紧强。

⑷评价方式不同:

科学用真理性,是否与理论相符。

技术是效用性,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是否满足实际需要。

联系:

⑴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

⑵技术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7.科学性认识的特征是什么?

(1)真理性。

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

(2)深刻性。

科学性认识要正确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3)实证性。

认识成果要能为实验所证明,理论体系要经得起实验,观察验证。

(4)系统性。

科学性认识要整体反映揭示研究对象。

它是完整的理论整体。

8.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1)科学认识的主体:

它是一些活动的承担者和进行者。

是具有一定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和价值观念的人

(2)科学认识的客体:

科学认识的对象,指进入人的认识范围与科学认识主体发生关系的哪部分自然对象,是否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客体取决于自然对象是否时入人的认识范围,它不是既定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

(3)科学认识的中介。

指科学认识中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各种条件和因素,最主要的是工具,仪器,和语言符号

9.科学认识的总体结构是什么

选题---收集材料(观察和实验)----思维加工(概念,定律,原理,推论,假说)----验证(逻辑分析,实验)---科学理论建立

10.科学发展的形式有哪几种?

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A科学概念:

表达同类事物属性的认识形式,是连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桥梁,是全部理论体系的支撑点。

科学定律:

反映研究对象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认识形式,在逻辑表达上是全称性判断,表现为概念之间的一种关系。

B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科学假说:

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与理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作出推断性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⑴科学性,在任何假说不是主观猜测,而是以科学事实和理论为基础。

⑵假定性,真伪性不能立即判定。

科学理论:

既有如下特征:

⑴真理性:

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

⑵普适性:

揭示、说明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

⑶系统性。

12.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来源)?

①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之间矛盾。

②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

③理论之间的争鸣与讨论。

④社会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

13.系统的基本规定?

①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

②要素之间的结合方式叫做系统的结构

③系统的功能受要素、结构的影响

④环境对系统产生作用,但不属于系统的组成部分

14.系统要素、结构和环境对功能的影响。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一定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