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1071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材分析及教案.doc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

(一)课本P7~27页。

二、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

平均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所学的除法运算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

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会用画图、语言叙述等方式表征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第1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7~9页,例1、例2、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例1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5)、p8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怎样分?

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

为什么?

2、 分一分:

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

(学生动手分一分)

3、 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

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理解平均分

1、练习二第1题。

(1)、肯定第2、3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

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2、练习二第4题

师:

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

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24支香蕉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设计意图】:

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活动:

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

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2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 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 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

喜欢去哪里春游?

2、 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

(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

瞧!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 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

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交流,解决问题。

1、 学习例3。

出示例3主题图。

2、 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

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

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 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 小结: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

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

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

引导学生思考:

有几个小动物就餐?

一双筷子是几根?

并说说怎么分。

2、 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

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

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 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 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

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

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第3课时《平均分》练习课       

教学内容:

“平均分”综合练习课。

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9小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较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进一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用“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

   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平均分,先给同位说说,再说给大家听听。

要求说说把几个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7小题。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请学生用学具表示木块,先想一想要解决的问题是平均分的哪一种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汇报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作出评价,最后填空。

   

(1)有15个木块,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5  )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3  )个木块。

   思考:

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8小题。

   上面一共有(   )张风筝画片。

如果每6张画片做一个风筝,可以做(   )个。

   

(1)先请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

让学生明确题中告诉我们:

有6组风筝画片,每组有4张。

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求“一共有(   )张风筝画片?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把24张风筝画片每6张分成一份,做成一个风筝,问一共可以做多少个风筝?

   

(2)请学生自己圈一圈,填一填,集体订正、评价

   3、完成第12页练习二的第9小题。

   把18个   平均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动手分一分,最后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师板书出孩子们的不同分法,并引导学生对比各种分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通过今天对平均分的进一步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平均分就是要把每一份都分得同样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判断是按指定的份数来平均分还是按每几个一份来平均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 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