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1013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

《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考政治学科考试说明Word下载.docx

选考内容为“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两个模块,考生可根据本人的选修情况,选考其中一个模块。

现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具体说明如下:

必考内容

必修一:

经济生活

1.生活与消费

(1)货币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原为:

纸币的流通规律(原为:

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价格

供求关系与价格

价格与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3)消费

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生产、劳动与经营

(1)生产与经济制度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大力发展生产力(原为: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企业与劳动者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原为: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原为:

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劳动和就业(原为: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投资理财的选择

我国的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原为: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

3.收入与分配

(1)个人收入的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原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财政收支

我国财政的作用

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

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2)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新要求(原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为: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影响

跨国公司

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修二: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公民应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原为:

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和方式

公民应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2.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际组织的含义及作用

联合国的宗旨、原则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和平发展道路()

必修三: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文化创新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为: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原为: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原为: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原为: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世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2)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为: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系统优化的方法

(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为: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为: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为: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2)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