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90823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9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第7讲文言文阅读含比较阅读复习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墨守成规,迷信“尺度”等教条是不可行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才是解决问题最

有效的方法。

(二)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B.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C.求剑若此(寻求,寻找)D.遽契其舟(契合)

D.雕刻。

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其 遽契其舟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小大之狱(《出师表》)

D.乎 不亦惑乎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解析】A.代词,代指楚人/表推测语气,恐怕;

B.介词,到/比;

C.位于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D.表反问语气,吗。

(1)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并使行为符合

这种变化。

【甲】见【课文在线】

【乙】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

席上啖菱③,并④壳入口。

或曰:

“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⑤清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⑥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①北人:

北方人。

②仕:

做官。

③菱:

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④并:

连同。

⑤以:

用来。

⑥何:

哪里。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B.遽契其舟(立即,匆忙)

C.其人自护其短(浅短)

D.席上啖菱(吃)

C.缺点,短处。

6.【A+层级】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其”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A)

其人自护其短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百姓多闻其贤

C.其如土石何D.其人自护其短

例句中“其”是人称代词,他的。

A.人称代词,他的;

B.代词,他;

C.副词,

表推测;

D.指示代词,那个。

7.【A+层级】下面对【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甲】文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B.【乙】文中北人最可笑的“言”是“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C.【甲】文告诉我们行为处事不能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事实。

D.【乙】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在不懂的时候,要善于为自己掩

饰。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但是剑却没有行走。

(2)北土亦有此物否?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附【乙】文参考译文:

北方人生来是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

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

有的人(就)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那人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说: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

”有人问道: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回答说:

“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三)幼时记趣(沈复)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徐 徐喷以烟   清风徐来(《核舟记》)

B.观 作青云白鹤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得 怡然自得   遂不得履(《郑人买履》)

D.驱 驱之别院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解析】A.慢慢地,缓缓地;

B.动词,观赏/名词,景象;

C.得意,满足/得到;

D.驱赶/“驱

驰”作“奔走效劳”解。

2.【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其 使其冲烟飞鸣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B.余 余忆童稚时故余虽愚(《送东阳马生序》)

C.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D.或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以为死(《陈涉世家》)

【解析】A.代词,代指夏蚊/代词,代指齐国军队;

B.人称代词,我;

C.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D.或者/有的人。

3.【A+层级】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叙述“物外之趣”的两件事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庞然大

物”的经过。

B.文中有不少表意精练的语句被当作成语沿用至今,如“怡然自得”“夏蚊成雷”等。

C.文章按总分结构来写,主要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D.本文给我们的启发是:

观察事物时要细致入微,发挥想象,才会有不同的收获。

C.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四)三峡(郦道元)

A.日 隐天蔽日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B.绝 沿溯阻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良 良多趣味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D.属 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解析】A.太阳/日子;

B.隔绝;

C.确实/忠良;

D.连接/同“嘱”。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于 至于夏水襄陵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之 冬春之时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C.其 飞漱其间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故 故渔者歌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A.介词,到,常与“至”连用/介词,比;

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曹刿;

C.代词,代指怪柏/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D.所以。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文章描绘三峡的奇异景象,动静结合。

写山,以动为主,文势舒缓;

写水,跌宕多

变,夏水激荡奔放,春冬之水静中有动,秋水苦瘦凄清。

B.文章中“清荣峻茂”这极为精准的四个字,着重状写了水、木、山、草四种景物的

特点,由此引发作者“良多趣味”的感慨。

C.文章写三峡的秋景,以其代表性的动物“猿”来表现,先直述其声凄异,再引渔歌

为证,情景交融,渲染了秋天的凄凉萧瑟。

D.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巧妙,语言凝练生动,行文富于变化,多采用四字句,又兼用

散句,收放有致,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解析】A.写山,以静为主。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

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

“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 ①成就:

轮廓。

②信宿:

两三日。

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清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B.素 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C.沿 沿溯阻绝沿河求之(《河中石兽》)

D.绝 哀转久绝群响毕绝(《口技》)

【解析】A.清波/水清;

B.白色的/不加装饰的;

C.顺流而下/沿着;

D.断绝,消失。

6.【A+层级】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以 不以疾也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虽 虽乘奔御风虽途迳信宿

D.故 故渔者歌曰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解析】A.在/如果;

B.如/连词,表目的,来;

C.连词,表假设,即使;

D.如此,这么/

原来的。

7.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甲】文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正面描写水的湍急。

B.【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迂回,也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C.【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

环境特点。

D.【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A.“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侧面描写水流湍急。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江水又向东,经过黄牛山,山下有一个险滩叫黄牛滩。

南岸重重叠叠的山岭一层层耸起,最外高峻的山崖间有块石头,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看上去轮廓非常鲜明。

因为人难以到达,不能够穷究实际情况。

此山既高,再加上江水湍急迂回曲折,即使走上两天两夜,还能望到这个石头,所以行走的人编成歌谣说:

“早晨从黄牛山下出发,晚上还在黄牛山下投宿;

三天三夜,黄牛山还是像原来一样看得清楚。

”说的就是水路曲折,(走很长的路后)回头望去黄牛山还像原来一样。

(五)以虫治虫(沈括)

A.谓 土人谓之“傍不肯”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一 忽有一虫生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C.日 旬日子方皆尽隐天蔽日(《三峡》)

D.尽 旬日子方皆尽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解析】A.说的是;

B.数词,一全;

C.天太阳;

D.消失穷尽。

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岁以大穰

A.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C.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

A.连词,表目的,来;

B.因为;

C.按照;

D.认为。

3.文章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

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虽然灭了害虫却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

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六)梵天寺木塔(沈括)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三 方两三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B.患 患其塔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