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90788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工湿地项目工艺初设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情况,原水参照当地的生活污水水质设计,如下:

表1-1污水进水水质〔mg/l〕

监测项目

CODcr

(mg/L)

BOD5

TN

NH3-N

TP

PH

1

≤50

≤10

≤15

≤5〔8〕

≤0.5

6~9

现根据项目环评批复审核意见要求,针对项目尾水做进一步深化处理,在曹宅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到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的基础上,经过湿地深度处理后出水,氨氮到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的80%,即≤4.0mg/L;

总磷到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的70%,即≤0.35mg/L。

见表如下:

表1-2污水出水水质〔mg/l〕

数据(mg/L)

≤40

≤4〔6.4〕

≤0.35

括号外数值为水温>

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第二章设计依据、原则和范围

2.1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06〕(2014年版)

〔4〕《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RISN-TG006-2009;

〔4〕建设方提供的有关废水的水质、水量资料

〔5〕我公司在水处理方面的设计经验和工程实践

2.2设计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和技术政策;

〔2〕在生产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污水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到达保护环境、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处理工艺,使水处理设施能够长期地稳定运行,确保出水达标;

〔4〕结合实际情况,发挥工艺优势,选择经济合理的构筑物形式和节能型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处理成本;

〔5〕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处理构筑物及水力流程,减少工程投资;

〔6〕保障水处理设备在日后运行过程中操作管理、维修方便,减轻劳动强度;

〔7〕采用可靠的控制系统,实现水处理工艺的自动化管理。

2.3设计标准与标准

〔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06〕(2014年版)

〔2〕《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06〕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09〕

〔6〕《建筑设计防火标准》〔GB50016-2014〕

〔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标准》〔GB50140-2005〕

〔8〕《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9〕《工业企业噪音控制设计标准》〔GB/T50087-2013〕

〔10〕《建筑结构荷载标准》〔GB50009-2012〕

〔11〕《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GB50010-2010〕

〔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标准》〔GB50007-2011〕

〔13〕《建筑抗震设计标准》〔GB50011-2010〕

〔14〕《工业建筑防腐设计标准》〔GB50046-2008〕

〔15〕《供配电系统设计标准》〔GB50052-2009〕

〔16〕《20KV以下变电所设计标准》〔GB50053-2013〕

〔17〕《低压配电设计标准》〔GB50054-2011〕

〔18〕《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标准》〔GB50055-2011〕

〔19〕《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

〔20〕《建筑防雷设计标准》〔GB50057-2010〕

〔21〕《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标准》〔GB/T50062-2008〕

〔22〕《工程设计节能技术暂行规定》〔GBJ6-1985〕

〔23〕《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标准》〔GB50040-1996〕

〔2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标准》〔GB50108-2008〕

〔25〕《通用建筑结构设计标准》〔ZBBZH/GJ1〕

〔2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2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标准》〔GB50019-2003〕

〔28〕《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标准》〔HG/T20507-2014〕

〔29〕《仪表配管配线设计标准》〔HG/T20512-2014)

〔30〕《仪表系统接地设计标准》〔HB20513-2014)

〔31〕《控制室设计标准》〔HG/T20508-2014〕

〔32〕《仪表供电设计标准》〔HG/T20509-2014〕

〔33〕《分散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标准》〔HG/T20573-2012〕

2.4编制范围

1、水处理工艺设计、设备设计或选型、总平面布置设计;

2、水处理工程投资估算与运行费用分析。

2.5设计施工范围

本工程设计施工范围:

污水处理站区域内由格栅渠到处理设备排放口之间的污水处理工艺、建筑、结构、自控等专业的设计、设备配套、制造、安装、调试等由乙方完成。

污水处理站内用电由甲方将设备的动力电缆接到配电柜处。

处理站室内、外照明、给排水、道路、绿化及围墙等由甲方组织完成。

第三章污水处理工艺

3.1原水情况调查

〔1〕进水高程

本方案中处理站进水高程按-0.80m设计,后期需依照实际高程调整。

〔2〕建设场地

根据业主提供资料,规划约22000m2用于尾水深度处理项目用地,虑美观和其它方面的因素,初步确定污水处理设施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主,主要负责尾水工艺深度处理;

人工景观为辅,配合项目配套辅助工程,美化周边环境,提高人文气质。

本方案根据建设用地的现有情况进行设计。

3.2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

3.2.1常规生物处理工艺介绍

湿地一词最早出现于1956年美国鱼和野生动物管理局《39号通告》,通告将湿地定义为"

被间歇的或永久的浅水层覆盖的土地。

"

1979年,美国为了对湿地和深水生态环境进行分类,该局对湿地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

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过渡的土地,该土地水位经常存在或接近地表,或者为浅水所覆盖……"

1971年在拉姆萨尔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将湿地定义为:

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我国对沼泽、滩涂等湿地研究具有丰富的积累,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分类系统,通常认为"

湿地系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

尽管湿地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但它们有一共同特点:

从不同的角度认为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系统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也有别于水生生态系统,它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

目前被广泛关注的工程技术有: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

〔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工艺

外表流湿地与地表漫流土地处理系统非常相似,不同的是:

a、在外表流湿地系统中,四周筑有一定高度的围墙,维持一定的水层厚度(一般为10~30cm);

b、湿地中种植挺水型植物(如芦苇等)。

向湿地外表布水,水流在湿地外表呈推流式前进,在流动过程中,与土壤、植物及植物根部的生物膜接触,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反应,污水得到净化,并在终端流出。

〔2〕人工潜流湿地工艺

人工湿地的核心技术是潜流式湿地。

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

湿地中根据处理污染物的不同而填有不同介质,种植不同种类的净化植物。

水通过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途径共同完成系统的净化,对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著的去除效率;

此外该工艺独有的流态和结构形成的良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区对TN、TP、石油类的去除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方式。

主要包括内部构造系统、活性酶体介质系统、植物的培植与搭配系统、布水与集水系统、防堵塞技术、冬季运行技术。

潜流式人工合成湿地的形式分为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利用湿地中不同流态特点净化进水。

经过潜流式湿地净化后的河水可到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再通过排水系统排放。

a、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在垂直潜流系统中,污水由外表纵向流至床底,在纵向流的过程中污水依次经过不同的专利介质层,到达净化的目的。

垂直流潜流式湿地具有完整的布水系统和集水系统,其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其它形式湿地小,处理效率高,整个系统可以完全建在地下,地上可以建成绿地和配合景观规划使用。

b、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是潜流式湿地的另一种形式,污水由进水口一端沿水平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依次通过砂石、介质、植物根系,流向出水口一端,以到达净化目的。

根据不同的工艺,优缺点比照方下:

类型

特点

优点

缺点

适用区域

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污水在湿地的外表流动,水位较浅

投资省、施工方便

处理能力低,卫生条件差

适合于南方气温较高地区,及要求相对较宽松的地区

水平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污水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

处理效果和处理负荷较高,保温性能好,受气候影响小、卫生条件较好

投资较高、工程量加大、整体稳定性较差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不如地表流湿地系统好。

适合于大多数湿地工程

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

水流在基质床中基本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

处理效果和处理负荷较高,保温性能受气候影响相对较小

投资高,工程量大,对基建要求较高,较易滋生蚊蝇。

3.2.2尾水处理工艺选型

根据我司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及技术分析,本案采用垂直流潜流式人工湿地12000㎡+自由水面景观湿地2321㎡〔剩余7000平方米为包括管路用地,硬化路面及周边防护堤岸等配套实施用地〕。

自由水面景观湿地采用曝气复氧用以提高水中溶解氧,提高生物活性;

采用人工浮床系统及人造水草,提高负荷,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内投放鱼虾贝类及硅藻等微生物,形成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循环。

根据此设计该的工程的工艺能满足业主单位对项目规划的要求。

3.3工艺流程设计

3.3.1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见图3-4。

图3-4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3.3.2主要构筑物及设备选型

3.3.2.1进水系统

进水系统部分尾水进水主管、分流配水池、支管及原旁路应急泄洪通道等组成等按常规工艺设计。

构筑物:

分流配水池:

1座,钢砼结构,4.0×

2.0×

2.0m

主要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