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堂需要六重奏Word下载.docx
《复习课堂需要六重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课堂需要六重奏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于各学科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彼此的复习课堂肯定呈现诸多个性特点,但根据复习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尤其是作为“课堂”的构成环节,学科之间应该存在不少共性规律。
笔者经过对复习课堂的多年追踪和反复调研,发现真正有效的复习课堂通常由六大基本步骤(要素)构成,可称之为“六重奏”。
一、点拨
在复习课堂中,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更加重要,特别是在复习的起始阶段,学生们对较高规格的考试要领知之甚少,亟须得到考试知识和应试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科教师的指导,为了弥补学生的“经验性不足”,复习课堂的教师“点拨”就显得十分必要。
那么究竟需要教师“点拨”什么呢?
根据复习的目标和性质,通常不外乎这么几方面:
1.《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既是准则,也是指南,《考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必须明确告诉全体学生,让他们了解得越清楚越理想。
当然,根据“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复习教学规律,还要将《考纲》要求和每堂课的复习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有些考点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往往需要连续几个课时才能完成复习,故每堂复习课应该是有所侧重的,做到定位恰当,重点突出,避免四面出击,贪大求全。
2.题型点击。
复习的基本功能是“温故知新”,而其重要而直接的目的则在于应对各种考试,因而让学生了解关于此类考点的若干考查题型,便是教师需要“点拨”的重要内容。
选择一些经典考题将其呈现出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考查要求和考查形式,而且还能使学生对考点更加具体而真切的认知,明确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应试能力。
3.要点归纳。
不只是知识和能力可以归纳为若干特征,即使是一些常见的考题,也可以归纳出若干共性,这些“特征”和“共性”就是要点。
复习课堂跟日常课堂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日常课堂需要“面”的覆盖,而复习课堂则需要“点”的收拢。
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课堂上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能也应当“以点带面”,择要性是教师“点拨”的基本法则,应当“面中取点”,让学生能够举纲张目。
4.方法介绍。
应试需要一定的方法,而正确有效的方法都是在无数次解题实践中,反复分析、总结出来的,往往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因而教师的“点拨”务必重视方法的介绍,要将解答有关考题的思路、步骤、技巧等告诉学生,让学生初步感知。
尽管方法只有灵活运用于解题实践才有实际意义,但“运用”需要从“了解”开始,实现从“懂”到“会”的飞跃,“懂”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故方法介绍实在不可小觑。
二、示范
在许多复习课堂里,教师“示范”环节的缺失可谓司空见惯,一些语文、英语、历史等人文学科则尤为突出。
笔者以为,如果说题型、方法等的“点拨”还属于陈述性知识,那么教师的“示范”就是将其转化为程序性(策略性)知识,运用于具体解题了。
方法和应用,犹如河流的此岸和彼岸,只有方法介绍而没有方法应用,河流的两岸就缺乏了必需的桥梁,学生欲实现跨越会面临重重困难。
而复习课堂上的教师“示范”,就等于在河流两岸之间架设了一座可以供学生顺畅通行的桥梁。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示范”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解题(运用方法)的实例和范式,他们可以活学活用、“如法炮制”了。
既然称为“示范”,教师的“演示”过程就应当体现如下要点:
一是注重审题。
解题首先必须审题,审题意识的有无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各种考试的成败优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复习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
事实表明,不少学生考试失利,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审题欠缺,因而教师务必重视审题的“示范”。
审题要力求仔细、准确、全面,仔细就是不疏忽、不草率、不模糊;
准确就是不误读、不偏差、不肤浅;
全面就是不遗漏、不割裂、不跳脱。
二是示例典型。
这里的“典型”包含了两层意思,即例题的恰当性和解答的规范性。
例题的恰当性主要表现为既要切合复习内容,又要能够妥善运用已经介绍过的有关方法。
只是符合一方面要求的例题,其“恰当性”就会打折了。
解题的规范性或许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更加强调一些,但人文学科也不能忽视。
规范性就是标准化、共识化,即从过程到结果都符合基本法则(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重要方面,不能随意压缩或省略某些必要环节。
三是解答完整。
教师“示范”是给学生提供解题思路、方法运用、结果(答案)生成等一系列的实战演示,是可以让学生“借鉴”和“模仿”的解题范式,一定要体现完整性,即使是从评估(分)角度看,并不影响最终得分的一些“可有可无”的步骤(环节),也要不厌其烦地“示范”出来,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答案”,更需要“完整”,不能只“示范”几个解答要点。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可见,尽量通过课堂“示范”的完整性,以纠正和防止学生解题过程可能出现的“偷工减料”现象是很有必要的。
三、操练
复习课堂既要有教师点拨,也要有学生操练,这里之所以特称为“操练”而非一般意义的“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学生的“练”,而不是教师的“训”。
笔者以为,复习课堂“操练”的有无,所体现的是新旧复习教学理念的悬殊——受传统复习理念支配的课堂,往往教师“训”得多,学生“练”得少;
而以现代复习理念为指导的课堂,则特别重视并尽量落实学生的课堂操练。
复习课堂学生操练的有效性,通常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是要求明确。
操练具有不少功能,在许多时候,课堂操练不只是单纯的练习解题,至少还有借此定向、及时而真切地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方法运用(即能力状况)等情况的功效,故操练的要求必须具体明确,需要哪些(多少)学生参与、运用什么依据(概念、原理、公式等)解答、具体步骤(过程)是否呈现、答案组织(计算)到什么程度,等等,唯其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二是数量适当。
课堂应该也是时间概念,除非一些专门测试,更多的课堂操练数量要适当,既不能太少也不宜过多。
因为操练只是组成复习课堂的环节与内容之一,太少了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与目的;
过多了则会影响其他内容与环节的展开。
当然,具体需要多少操练量,还得根据复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酌情定夺,切不可机械呆板。
三是时间足够。
任何操练都是需要时间的,而课堂内时间往往不怎么充裕,课堂操练时间安排上的不合理现象十分普遍,这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操练时间不够。
所谓“足够”,指的是思考(准备)时间和操作(呈现)时间都比较充分。
如果操练时间过于紧张,不仅会导致操练无法顺利完成,自然也不可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得失优劣,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呈现”“评析”等环节。
四是难度适中。
课堂操练跟课外作业是有一定区别的,其基本前提是必须让多数学生能够参照教师的“示范”完成解答,不然课堂操练就会变得意义寥寥,故操练难度的控制相当重要。
假如要求操练的习题,多数学生一筹莫展、无能为力,那就过难了,只能由教师自己代劳了,操练又成了“示范”;
反之,如果多数学生可以轻而易举解答而不出差错,那么这种操练难度过低,知识巩固和能力提高的功效就不可能很给力。
四、呈现
就复习课堂而言,呈现有两种常见形式,即有声呈现和有形呈现。
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学生的讨论、回答等多属于“有声呈现”;
而教师的解题“示范”、学生的解题“操练”等均系“有形呈现”。
此处的呈现特指“有形呈现”。
在笔者看来,多数复习课堂并非缺少呈现,而是缺少“有形呈现”,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尤甚。
这里的“有形呈现”,主要是指用文字、符号(算式)、图像、表格等将试题、解题(过程)和结果(答案)等凝固、定格下来,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便于学生眼观与笔记,着力增强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有形呈现”当把握如下要点:
1.形式。
随着教育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课堂“有形呈现”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可以是简便易行的板书,可以是课前准备的讲义,也可以是实物投影,还可以是多媒体课件,如果是教师的“参考答案”之类,自然制作成课件形式“呈现”效果会更加理想。
具体选择哪种或哪几种形式,不但需要根据考纲要求和复习内容而定,更要考虑“呈现”的有效性。
2.内容。
复习课堂务必遵循以“呈现”学生解答(过程、答案等)为主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应该多样性,既要呈现概念(原理),也要呈现公式;
既要呈现结果,也要呈现过程;
既要呈现学生的即兴答案,也要呈现教师的参考答案;
既要呈现错误答案,也要呈现正确答案;
既要呈现残缺答案,也要呈现完整答案;
既要呈现问题答案,也要呈现优秀答案。
3.简明。
由于受到课堂使用的平台空间、设备条件以及课时长度等限制,课堂呈现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答案),洵当力求简要、明确,切忌冗长拖沓、模棱两可。
教师自己的呈现(示范),不管是随机即兴的,还是准备就绪的,则更需注重于此。
而学生所呈现的过程或结果(答案),倘出现不够简明之处,教师应当予以特别提醒,以引起学生重视。
4.比照。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
课堂“有形呈现”不是单纯追求“呈现”这种形式,而在于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比照”就是重要功能之一。
根据不同的复习目的,借助“有形呈现”可以构成多种比照,常见的有优劣比照,有正偏比照,还有简繁比照,完残比照等。
构成“比照”的呈现反差鲜明,一目了然,不仅便于甄别和评估,而且可以省却不少解说和点拨环节,有利于提高复习课堂效率。
五、评析
信息论知识告诉我们,没有反馈的信息传播会导致无效。
同理,倘若复习课堂安排了学生操练,也呈现了解答过程和结果(答案),但面对这些“呈现”不闻不问,弃之不顾,即没有展开必要的评析,那么学生便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得失优劣,这种操练和呈现的有效性就必定会“很受伤”。
评析缺失的课堂操练,如同未经加工的璞玉,无论其质地如何优良,在常人眼里只是一块普通石头,根本不可能赢得赏识和青睐。
过程和结果(答案)的呈现只是一种手段,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析以落实和提升。
从信息传播看,评析是一种信息反馈,它对信息的再度输出(即学生再次解题)产生强化或矫正作用。
作为复习课堂的评析,大致体现为以下特点:
1.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复习课堂,就评析主体而言,评析不应该只是教师的行为,也应当是学生的行为,或是师生共同的行为;
就评析内容而言,可以是对解题过程(包括思路)的评析,也可以是对解题结果(答案)的评析;
就评析指向而言,可以是从过程到结果(答案)的全面评析,也可以是侧重于过程或结果(答案)的局部评析;
就评析重点而言,可以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不足,也可以是着眼于优缺点的某一方面;
等等。
2.针对。
复习课堂的评析,必须突出针对性,如前所述,复习课堂的目标定位和考点内容也许并不相同,但根据有效课堂的要求,针对性至少应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要针对本堂课的复习重点,二是要针对学生已经完成的课堂操练。
因为在复习阶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形成了网状结构,可以互通和迁移,操练中出现的问题可能超出了本课堂的复习范畴,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任其发散而失却了评析的针对性。
3.量化。
复习课堂的操练,大多具有模拟性和仿真性(有些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