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9437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

《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名简论Word文件下载.docx

8、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政府把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或成本调整到足以使得企业或居民的决策考虑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实际的社会效益或成本)就实现了外部效应内在化。

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

9、矫正性的税收——着眼于私人边际成本的调整,对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实现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突出特征是:

其数额同外部边际成本相等。

10、财政补贴——着眼于私人边际效益的调整,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同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实现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其突出特征是:

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

11、公共物品或服务——指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具有效用的非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这三个特征。

12、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或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分割。

13、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一企业或居民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企业或居民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企业或居民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

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

14、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企业或居民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即不能阻止拒绝付款的企业或居民享受公共物品或服务。

15、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16、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是指那些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

17、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指那些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可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即谁花钱谁受益。

18、简单多数规则——在进行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选择时,以民主方式进行,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公共选择规则中,选出一项拥有半数以上拥护者的提案,也就是多数投票法。

19、政治均衡——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分配达成协议,就是取得了政治均衡。

20、单峰偏好——在进行公共选择时,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

对于这个唯一的最理想目标的偏离,无论是正方向还是反方向都是坏事情。

21、中间投票者定理——只要投票者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票的规则下,必定会出现唯一的均衡结果,而且这个均衡结果与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好正好相等。

22、互投赞成票——投票者同时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问题进行投票。

其中既有反对也有赞成。

如果投票者对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他们会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交易。

23、特殊利益集团——指的是谋求增加对其成员有利的政府支出的院外活动集团。

通常采用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各种压力或影响,以谋求对其成员有力的提案的支持。

24、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者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

25、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

26、创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加发展的支出。

主要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支出。

27、可控制性支出——不受法律或者契约的约束,可由政府部门根据每个预算年度的需要分别决定或加以增减的支出。

28、非均衡增长模型——鲍莫尔将国民经济区分为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假定工资水平相等且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上调。

获得结论:

生产率增长缓慢的部门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上扬;

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其单位成本维持不变或持续下降。

他得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规模必然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的结论。

29、公共支出增长发展模型——

30、公共预算——指的是政府部门在每一个预算年度的全部公共收支结构一览表。

简言之,就是政府部门的公共收支计划。

31、零基预算——公共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新的预算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依据,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

32、复式预算——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33、机会成本分析——用来评价公共预算决策的效率。

它指的是因这样一笔资金由非政府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非政府部门的效益损失。

34、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方法,成本—效益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将成本费用分析法运用于政府部门的计划决策之中,以寻求在投资决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常用于评估需要量化社会效益的公共事业项目的价值。

非公共行业的管理者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某一大型项目的无形收益(Softbenefits)进行分析。

在该方法中,某一项目或决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将被一一列出,并进行量化。

35、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其优点是政府的介入可以使社会成员的境况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

36、税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并且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37、课税客体——即课税对象,课税的目的物,也就是对什么课税。

它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

38、超额累进税率——把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部分,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分别计算税额,而后相加即为应征税款。

39、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为了弥补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费用而扩大货币供给,从而造成无价的普遍上涨。

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40、受益原则——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效益相联系。

优点在于可减少“免费搭车者”现象。

问题在于会产生社会成员隐瞒不报的现象。

41、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优点在于可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

问题在于测量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存在困难。

42、均等牺牲——又称“等量绝对牺牲”,即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大,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小。

因此对高收入者征高税,低收入者征低税。

43、比例牺牲——又称“等量比例牺牲”,即要求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

从而实现税收公平的目的。

44、最小牺牲——又称“等量边际牺牲”,即要求社会全体因纳税而蒙受的总效用牺牲最小。

故需从最高收入者开始递减征税,对最低收入者实行免税。

45、税收的额外负担——亦称“税收成本负担”或“税收拖累”,是指课说除了给纳税人带来正常的经济负担之外,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产生的不良影响。

即:

税收造成了价格的扭曲,使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低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这样,价格便不能真实反映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因此,损害了价格作为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信号作用,造成了额外的经济效率损失,这称为税收的额外负担。

46、税收的额外收益——即由于征税改变了纳税人在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等方面的经济选择而使社会效率得到提高,或对社会经济产生超过税收负担本身的积极影响。

47、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市场机制和税收机制达到最优结合.

48、税收成本——是指税收征纳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

狭义的税收成本专指税务机关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

广义的税收成本除此之外还有纳税人在按照税法规定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

49、税收的奉行费用——税收成本除税务机关征税的行政管理费用外,还包括纳税人在按照税法规定纳税过程中所支付的费用。

50、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51、税收中性——第一,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

除此之外,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它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

第二,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

52、税收的替代效应——国家课征某税影响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替代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的情况。

例如所得税累进税率的提高,使得工作的边际效益减少,劳动者就选择休息来代替部分工作时间;

又如对某种商品征收消费税而使价格提高,从而引起个人消费选择无税或轻税的商品。

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由选择,不利于生产要素供应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

因此,国家在制定税收制度时应尽量事先避免某些税种的替代效应

53、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征税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产生的激励纳税人增加收入的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则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一种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使纳税人放弃这种经济活动而代之以另外一种经济活动的效应。

这两种效应在税收活动中同时存在且方向相反,但并不会相互抵消,因为具体到微观经济活动中它们的效应大小会有所不同。

54、税收转嫁——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55、税收归宿——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56、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从绝对额考察,它是指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额,即税收负担额;

从相对额考察,它是指纳税人缴纳的税额占计税依据价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

税收负担具体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是税收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也是税收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着力点。

57、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