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58837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1、思考题

(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1、区域研究的传统:

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2、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总之,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研究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可以归纳为六个“W”:

What:

即什么人事现象?

Where:

分布在哪里?

Why:

为什么分布在那里?

When:

何时分布在那里,随时间怎样迁移?

Who:

是谁把它分布在那里?

How:

前景如何?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其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一)社会性:

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断地运动中。

(二)区域性:

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不同

各国各地区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口、科技与教育发展水平等条件差异很大,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不同区域的人文现象才会出现多样性与差异性。

因此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必须研究区域。

(三)综合性:

横断学科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1、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

2、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3、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构成地理环境的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不同,人文要素是通过人类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断地运动中。

人文地理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要用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4)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

分别阐述各个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古代人文地理学的萌芽时期(萌芽阶段):

从公元前9世纪荷马史诗开始到1859年(19世纪中叶以前)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形成时期(近代阶段):

1859—1945年(19世纪中叶到二战以前)

(3)现代人文地理学时期(现代阶段):

1945年—今(二战以后)

中国第二、三阶段分别从1840年、1949年为界限。

各个阶段均以人地关系论为主线。

上述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人文地理学从一个发展阶段到另一个发展阶段的转变时期,通常是学科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学科发展的重大突破又与划时代的地理学家相联系。

所以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阶段的依据是:

学科发展特点的变化与对地理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地理学家。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

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

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3)施吕特尔(1872—1952年):

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4)杜能:

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

(5)韦伯:

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

(6)克里斯泰勒:

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

(7)廖什:

1954年:

《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

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

(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的创始人

(2)白吕纳(1869—1930年):

《人地学原理》(1910年)

3、英国流派

(1)麦金德(1861—1947年):

“大陆腹地学说”

(2)罗士培(1880—1947年):

“适应”论思想

A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

B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4、美国流派

(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森普尔(1863—1932年):

环境决定论者

亨丁顿:

文化地理学的鼻祖

(2)苏尔(1889—1975年):

文化景观派的代表

(3)哈特向(1899—):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5、俄国学派

地理学派:

巴朗斯基、萨尔什金

经济地理学

经济学派:

费根、康斯坦丁诺夫

(6)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如:

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7)21世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向。

第二章

1、思考题

(1)名词解释:

物质文化:

——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精神文化: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介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制度文化:

亦称社会文化——它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文化区:

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每种文化事物(现象)都要扩大它的空间分布范围,文化事物(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就可称为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些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主教区、一个选举区、一个农场都可划分为一个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些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如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主教区、一个选举区、一个农场都可划分为一个功能文化区。

文化扩散、:

文化整合:

----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文化景观:

——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人地相关论:

环境决定论: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概念辨析: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

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与可能论;

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文化区与文化整合:

(3)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关于文化结构,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试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性。

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位一体”的统一,三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构成文化的整体。

如一座建筑物(民居)它是由多种材料建成的,是属于物质文化,但典型的民居多由四合院甚至几个四合院组成,反映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几代同堂,这种格局属家庭制度文化;民居内的各种摆设、建筑装饰等属于艺术产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

这样我们从建筑物中可以看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的典型,可以说是文化的“三位一体”。

(5)文化扩散有哪些类型?

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1、扩展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如电视机的传播就是这种类型。

(2)等级扩散;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看到的新式服装的传播:

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

(3)刺激扩散:

如滑旱冰在我国南方温暖地区的扩散。

在寒冷地区,人们发明了滑冰娱乐方式,而南方温暖地区的自然环境不适宜开展这项活动,因此人们吸收了滑冰的思想,抛弃原来的冰鞋形式,将冰刀改为滑轴,新的“冰鞋”称为旱冰鞋,这一刺激扩散的结果丰富了文化。

2、迁移扩散:

如:

阿拉伯人迁移到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带到马来西亚,后来马来西亚把伊斯兰教作为国教。

(6)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扩展扩散的特点:

①空间上的连续性。

②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③不同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不同。

迁移特征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即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

色、香、味、火候);

◆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即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

(7)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理论要点

简要评价

环境决定论

拉采尔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①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②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可能论(或然论)

白兰士和白吕纳

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创造力。

①积极作用:

纠正了环境决定论引起的人文地理学发展上所走的弯路,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发展。

②局限性:

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

③启示: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适应论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

①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②人对地理环境的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