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8357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动性过剩及其宏观调控政策Word文档格式.docx

  1、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金融系统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因基础货币持续扩大而引起的货币投放过多。

根据货币分析法的基本观点,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用公式表示为:

  Ms=m(D+R)

  公式中,Ms为货币供给量;

D为国内货币供给基数,即央行的国内货币信贷量;

R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给基数,即国际收支JI顺差而引起的外汇储备余额;

m为货币乘数,即银行系统的货币创造的倍数。

  从内部因素看,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中央银行的再贷款。

中央银行增加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商业银行就能扩大贷款量。

在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中,一部分贷款转化为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另一部分以工资形式转变为居民收入,而居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存放在银行,另一部分则转变为现金流通,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即基础货币增加。

二是财政收支。

当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最终使企业和居民的存款和现金增加。

存款增量中一部分被作为存款准备金,现金增加则要求增发货币,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

但是,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过快增长也会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

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通常存放在银行,造成银行存款增加。

存款增量中一部分被作为存款准备金,一部分作为贷款使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增加。

  从外部因素看,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余额增加是造成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当企业和居民将持有的外汇出售给外汇指定银行,收取本币。

而外汇指定银行再把外汇出售给中央,换回等值的本币,从而促使外汇指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因而增加了基础货币。

  从中国现状来看,笔者认为,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是造成当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近3年来,国际收支的顺差快速增长。

2005年起,我国贸易顺差出现猛增态势,达到1341亿美元,2006年为2089亿美元,2007年高达2620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也出现了大幅度增加,从2004年以来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达600多亿美元。

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储备余额迅速增加,2006年为万亿美元,2007年为万亿美元,2008年6月份高达万亿美元。

  2007年国外资产在中央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高达%;

储备货币主要由对金融性公司存款和货币发行组成,两者共占中央银行总负债的%和%。

在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指定银行因国际收支顺差而必须买入大量的外汇,导致银行外汇占款迅速增加。

2005年外汇占款为万亿元,2006年为万亿元,2007年万亿元。

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国外资产在基础货币中所占比重1990年约为10%,2005年为98%,2006年为110%,2007年则高达123%。

由此可见,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导致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外汇储备猛增,基础货币扩大,造成流动性过剩。

  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大幅度增加也是促进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

2004年企业存款为8467亿元,2005年为9614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6年为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7年为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4年财政存款为6236亿元,2005年为7996亿元,比上年增长%;

2007年为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由此可见,不论是企业存款还是财政存款都出现了大幅度增加。

企业存款的3年平均增长率达18%;

财政存款平均增长率更是高达%。

企业和财政存款的大幅度增长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从而助长了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

  低利率和负利率也助长了流动性过剩。

以2007年1—10月为例,尽管中央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达%,连续6次提高存贷款名义利率,但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利率,因而对货币信贷扩张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截至2007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万亿元,同比增长%。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361亿元,同比多增l192亿元。

1—10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7265亿元。

与此同时,人民币各项存款则下降4498亿元,同比多降6020亿元(2007年同期增加1523亿元)。

从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下降5062亿元,同比多降5052亿元。

统计显示,此次存款急降,是继2002年2月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首次出现大幅度下降。

银行贷款猛增而存款锐减,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流动性过剩。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本币升值不仅加剧了经常账户下尤其是资本金融账户下的国外资本的大量流入,造成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扩大,导致外汇储备节节攀升,进而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样也助长了流动性过剩。

  2、流动性过剩的负面效应国际收支巨额顺差造成外汇占款急剧增加,扩大了基础货币,进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增加。

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已对经济稳定持续增长造成了重大冲击。

具体表现在:

第一,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增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短短的3年内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005年的%快速上升至2008年5月的%。

在国际石油价格等资源类产品以及粮食价格的飚升带动了进口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促使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快速升至%,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游离在银行系统外的巨额资金流入资产价格市场追逐高额利润,导致交易量猛增,推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从2003年起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几倍的猛涨。

上证指数从2005年的1000点飚升至2007年的6100多点。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一些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出现了投资过热以及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局面。

房地产的大发展推动了钢铁等65个行业的大发展。

钢铁年产能近10年从1亿多吨发展到4亿多吨,国内铁矿石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国外进口,当世界上大部分出口的铁矿石都流向中国还不能充分满足需要时,自然造成国际上铁矿石价格的迅速上升。

铁矿石的涨价和炼铁、炼钢带动的煤、电等的涨价,必然造成钢材涨价,带动一系列机电设备生产和以钢铁为原料的制品涨价,由此引起连锁反应。

一些产业的低效率重复投资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紧张,还加剧了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矛盾,扩大了对国际资源的需求和依赖以及国际贸易摩擦。

第四,造成资金市场扭曲。

大量的银行资金不能有效地进入实体领域而滞留在资金市场进行套利,甚至大量资金因民间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利率而流入地下钱庄,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中信贷资金配置不合理,东部沿海地区银行信贷投放多,而中西部地区银行信贷投放不足;

对城市建设投放多,对农村建设投放不足;

对大企业和上市公司融资过多,对小企业和公共事业行业信用支持不足。

  面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央银行连续1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创历史纪录达%。

这种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对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CPI从2008年5月的%下降至8月的%。

但由于油价、煤价以及电价等资源类产品的价格实行了一定限制,一旦放松限制,整个物价水平可能再次上升。

因此,控制通货膨胀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宏观调控的政策搭配

  笔者认为,有效调控当前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从源头上减缓国际收支巨额顺差。

因此,稳健的汇率政策与偏严和灵活的外资和外贸政策相配合,旨在减缓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并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1、稳健的汇率政策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政策是用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一个有效的调节工具,通过汇率变动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

从理论上讲,当国际收支发生巨额顺差时。

应动用汇率政策,通过本币对外币升值减少或消除过多的国际收支顺差,减缓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5年7月以来,尤其是进入2008年人民币升值呈加快趋势,人民币对美元已持续升值了约18%。

人民币快速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需求相对萎缩等因素对抑制出口,扩大进口,进而减缓了贸易收支顺差。

据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2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

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增速比2007年同期低个百分点;

进口5亿美元,增长%。

累计贸易顺差为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下降%,净减少亿美元。

6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率下降为17%。

在上述众多的不利因素影响下,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较强的增长势头。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人民币加快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及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已造成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部分中小出口企业出现了亏损和破产,进而给就业和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体制不完善、外汇市场不成熟、尤其是缺乏避险金融工具的条件下,人民币对外币大幅度升值必然给外向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外汇风险,将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因此,当前应采取稳健的汇率政策,适当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与幅度。

与此同时,要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银行结售汇制度。

鉴于当前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适当放松银行结售汇制度,以缓解因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而对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压力。

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积极发挥汇率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2、偏紧灵活的外资和外贸政策当前我国面临着内外经济失衡的困境。

如要保持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应当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但会导致贸易顺差进一步增加,进而加剧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内部经济失衡。

如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缓解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应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降低出口退税率,但会导致失业增加,经济增长放缓。

如何保持外部和内部经济的均衡,笔者建议:

  第一,当前我国面临着“减顺差、保增长”的两难境地。

为了走出这一两难境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重点不在于减少出口,而是增加进口;

严控外资流入,扩大对外投资。

在适当减缓人民币升值速度,和(或)提高出口退税率以保持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积极动用外汇储备,扩大国内紧缺物资、原材料和高科技产品以及其他产品的进口,不仅有助于减缓贸易收支JI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也有助于缓和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必须将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优势,即要素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要素质量优势。

要素的质量优势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人力资源,包括知识、劳动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在知识社会中,人力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因此提升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当前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的最重要,而且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是科学技术。

如果说对外贸易是20世纪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么科学技术则成为当今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纵观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它们正是依赖科学技术进步,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成功地实现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

因此,通过外国高科技的引进、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