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笔记重要学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
其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
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
缺乏积极的因素。
异:
婆罗门教育史一种私立教育,而佛教教育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一)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二)教育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
(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四)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
(五)教育方法简单,盛行体罚,实行个别施教
(六)知识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七)文化教育甚为古老,源远而流不长
第二章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一)巴斯达教育
1、教育为国家所控制
2、教育目的是:
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
3、教育过程:
0-7岁—母亲抚育
7-18岁—军营教育
18-30岁—军事训练
4、教育内容:
五项训练、军事训练
5、教育特点:
重视女子教育
(二)雅典教育
1、教育由国家和私人共同管理
2、教育目的:
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0-7岁—家庭教育
7-13岁—进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
13-15、16岁—进体操学校学习
15、16岁接授职业教育
18—20岁—接受军事教育
4、教育内容:
文法、音乐、体操、军事
5、不重视女子教育
二、时代的教育(前5世纪—前3世纪)
(一)“智者派”的教育实践
1、智者的含义:
专指收费收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2、代表人物:
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等
3、共同思想特征:
相对主义
个人主义
感觉主义
怀疑主义
(二)“智者派”的教育贡献
1、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2、确立了西方的教学科目(“三艺”—文法、修辞法和辩证法)
3、智者把道德和政治问题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
4、智者的出现标志着教师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5、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方向
三、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一)希腊学校教育的变化
1、初等学校发生了蜕变
2、中等教育面临衰微
3、高等教育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二)东西文化教育的融合
1、雅典文化教育对广大地区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文化和教育中心从雅典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城
四、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
1、教育目的论:
教育培养治国人才(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备各种实际知识)
2、德育论:
l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是要教人学会做人
l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四种美德(正义、勇敢、节制、智慧)
l道德教育的途径:
知识教育
3、智育论:
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二)“苏格拉底方法”
l苏格拉底的方法又叫“问答法”,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l意思是不直接把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的方式来揭示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五、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一)“学习即回忆”
(二)《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理想国》中的培养目标:
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2《理想国》中的教育过程:
早期教育:
公育,以游戏为主。
初等教育:
情感教育为主。
具体内容是“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高等教育:
以道德教育为主。
内容注重哲学和“四艺”。
(三)柏拉图的历史地位
六、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灵魂论与教育
灵魂说与之相应的教育:
人类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
Ø
植物灵魂—体育教育
动物灵魂—德育教育
理性灵魂—智育教育
(二)论教育的作用:
发展人的理性
(三)论教育过程
0—7以体育教育为主
7—14以德育为主
14—21以智育为主
(四)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儿童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必须注重多功能的道德教育
智育的目的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
和谐发展的核心是音乐教育
第三章古罗马教育(前8世纪—5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一)共和早期的罗马教育
1、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民—军人的教育
2、教育的形式:
家庭教育
3、教育的目的:
培养合格的公民
(二)共和后期的罗马教育(希腊—罗马时期)
1、共和后期的双制学校与双语教育
(1)双制学校分为:
希腊式学校与拉丁语学校
(2)双语教育:
希腊语与拉丁语
2、共和后期的学校教育
(1)初等教育:
(7—12岁)私立学校
(2)中等教育:
(12—16岁)文法学校
(3)高等教育(16--)修辞学校
二、帝国时期罗马教育
(一)帝国时期罗马教育的改革
1、改变教育目的
2、初等教育实行国家监督,把部分私立学校改为国立
3、教师地位和待遇由私人的聘请改为国家委派
(二)帝国时期罗马学校的变化
1、初等教育:
由文学的学习转移到文法分析上
2、中等教育:
拉丁文法与罗马文学的地位逐渐压倒了希腊文法与希腊文学
3、高等教育:
从培养演说家变为培养官吏
三、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
培养雄辩家
2、论教育内容:
(1)广博的学识
(2)在修辞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3)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3、论教育方法:
练习(模拟演说、写作、现场观摩)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生平简介:
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或《论演说家的培养》
1、论教育目的与作用
(1)目的:
培养具有最高德行的演说家
(2)作用:
教育的作用应该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征。
2、论教育过程
家庭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3、论教学
(1)关于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构想
(2)关于教学内容:
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3)关于教学过程:
模仿、理论指导、练习
(4)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
原则--教学适度原则方法—问答法
(5)论教师:
l德才兼备
l教师对学生应该宽严相济
l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对学生要多勉励,少斥责
l教师要懂得教学艺术
l教师要因材施教
(三)奥古斯丁的宗教哲学思想
1、上帝就是真理
2、“原罪论”与“禁欲说”
3、宗教教育:
《圣经》为内容
4、平等的思想
第四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
(特点)
(一)教育被教会所垄断:
教育组织机构是教会学校(修道院、主教学校、堂区学校)
(二)教育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教徒
(三)教师是由教会委派
(四)教育内容是《圣经》和“七艺”
(五)教学方法:
口授、背诵和抄写相结合
二、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一)宫廷教育:
宫廷学校
1、培养目标:
培养封建官吏
2、教育内容:
“七艺”
3、教学方法:
问答法
(二)骑士教育:
(特殊的家庭教育)
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2、教育阶段:
(1)7岁前:
(2)7—14岁:
礼文教育阶段
(3)14—21岁:
侍从教育
3、教育内容:
“骑士七技”
三、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形成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出现
2、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3、城市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
(二)中世纪大学的教育
1、类型:
(1)根据领导体制划分为:
“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
(2)根据学科不同划分为:
文学院、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
2、培养目标: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课程:
课程不一
4、方法:
辩论、演讲
5、特征:
(1)行会性
(2)高度自治性
(3)流动性
(4)国际性
(5)宗教性
6、意义
(1)打破了教会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
(2)中世纪大学也成为近现代大学的起源
(3)中世纪也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城市学校:
(一)类型:
行会学校、基尔特学校
(二)特点:
在领导权上,最初的学校由行会和商会开办,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
从内容上看,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
从培养目标上看,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
第五章拜占庭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庭的教育
1俗教育比较发达
2教育由皇帝控制
3俗教育与教会教育长期并存
4接继承了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
二、阿拉伯帝国的教育
1、建立了伊斯兰的初等学校和高等学校
2、私人捐资助学,资金浓厚
3、《古兰经》与科学知识并重
4、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
第六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含义:
文艺复兴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2、成就:
(1)人文主义文化
l高度赞扬人的价值
l强调人的个性的自由、人的思想的解放
l关注的是今生
l提倡理性思维
(2)宗教改革
3、形成三种教育类型
(1)人文主义教育
(2)新教教育
(3)天主教教育
(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于16世纪初,其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实质是企图以一种新的宗教去取代原有的旧的宗教。
2、实质:
个人主义(否定教会的地位,否定教皇的权威)
3、宗教改革的类型
(1)路德派新教
(2)加尔文派新教
(3)英国国教
二、人文主义教育
(一)早期人文主义教育
1、强调世俗性和人性的解放
2、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
(二)后期人文主义教育
1、世俗性更强
2、学科范围更加扩展
3、所学的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人本主义。
注重个性发展;
尊重儿童天性;
肯定人的价值
2、古典主义。
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
古为今用、托古改制
3、世俗性。
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4、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
5、贵族性。
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
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
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
三、新教教育
(一)路德派信教的教育主张
其一是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由教会掌握
其二是由国家推行义务教育
其三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其四是主张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
其五是教育的宗教性目的与世俗性目的兼顾
(二)加尔文派的教育主张
其一,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其二,提出普及、免费教育主张。
其三,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要求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的学习结合起来。
其四,要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制度。
(三)英国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