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7384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6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B、哺乳动物C、爬行动物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A、白糖、油B、食盐、沙C、氧气、白糖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B、先看后尝再闻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A.二分之一B.六分之一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B、折射现象C、辐射现象D、直射现象

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A、五种B、六种C、七种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西瓜B、香蕉C、向日葵籽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B、中间或两端C、两端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三)简答。

(40分,每题8分)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月球围绕地球转;

地球围绕太阳转。

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

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

当两块带不同种电荷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4、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

食品"

加工厂。

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

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四)、案例分析(10分)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

"

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

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

你怎么知道是15颗"

,学生答"

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

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

你们真了不起!

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说明:

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

以下提供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

用教材教"

而不是"

教教材"

、"

不唯教材"

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

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小学科学部分

一、简答题

1、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

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

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

③有芽。

因此,

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

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

也没有芽。

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

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

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

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

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

如: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

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

通过提问引导;

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

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

试图解释引导;

展示资料引导;

鼓励提问引导;

鼓励验证引导;

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

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

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

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

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

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

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二、辩别题:

9、病毒不具细胞形态,颗粒很小,远非光学显微镜所能显示,所以它的发现比细菌的发现要晚得多。

天花和狂犬病以及爱滋病等的病源都是病毒。

以上所述是对的。

病毒不具细胞形态,它由蛋白质(为外壳)和核酸(为核心)构成。

它不能独立生活,却能寄生在活细胞里进行生命的繁衍。

10、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东升西落运动有关吗?

若有关,是什么关系?

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涨潮落)与月球的周日运动有关。

潮汐的涨落交替存在于地球的任何地方,是月球的引力以及较少程度的太阳引力引起的(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

地球上海域、湖泊的水平面每天涨落两次,离月球较近的地面上的水域受月球拉力最大,水会朝向正对着月球的那一点聚集,而在地球的另一面,月球对地的拉力要比水的拉力大,因此水域在离月球最远的一点也形成凸点,这样地球上就有两个新的最高水域点。

因此,当地球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自转,几乎地球上的每一点都有过两次潮汐。

(以下是“大潮”、“小潮”的成因,可以不作答,供参考:

任何一点最高的涨潮和最低的落潮都会发生在新月和满月,在那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同时作用向同一方向位,这就是“大潮”。

当月球位于1/4位相时,太阳的引力刚好作用于月球的引力,就形成了最低的涨潮,称为“小潮”。

11、请描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1)提出问题——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如“是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

3)制定计划——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观察和实验,是观察者利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对观察对象进行感知及取证的探究活动。

制作——动手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或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5)搜集整理信息——能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思考与结论——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或结论。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7)表达与交流——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案例分析

 

13、某观测者注意到,这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且与前几天相比,方位更偏北。

请判断这天的大致公历日期,并描述这天太阳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判断:

这一天的日期大约在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因为太阳升起的方位在东北方,说明太阳的直射光照正移向北回归线。

又因为这一天太阳升起比前几天更偏北,说明这天只能是夏至日或临近夏至日的日期,不可能是夏至以后的日期。

所以判断这一天日期为临近夏至日——夏至日之间的日期。

2)描述:

这天的太阳从东北方升起,然后慢慢向西偏南移动,逐渐移向北回归线上空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的上空,中午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或北回归线稍偏南纬线),下午太阳逐渐向西偏北移动,傍晚从西北方落下。

14、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

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

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

《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

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需要客观精神,为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的有效性,观察与实验必须要规范。

在观察与实验所遵循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控制变量,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未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