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86627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8、犬守夜——宜勉力(+小测验)2课时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3、理解三字经前八句的内容。

4、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了解典故:

孟母三迁、燕山教子。

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

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3、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288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

他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

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得非常快乐。

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

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它《三字经》了。

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哪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

“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

这句意思是: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

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

人性的三种理论:

孟子“性本善”、 

荀子“性本恶”、 

孔子“性无善无恶”。

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影响,逐渐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

通过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我们的祖先难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

接下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近”,接近,类似;

“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

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呢?

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

“苟”,假如,如果;

“教”学习,受教育,管教;

“乃”,就会;

“迁”,变化。

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

“贵”,重要的,好的方面;

“专”,专一。

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

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

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学习,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

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

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

我们来看看。

“昔”以前,古时候;

“择”选择;

“机杼”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

[大家讨论: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

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古时候女人不识字,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

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

“义方”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1、提问:

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

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释词与译文:

养:

生养,养育。

过:

过错,罪过。

惰:

懒惰,这里指没有尽到责任。

非:

不是。

宜:

应当。

生养了儿女而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但不严格要求,就是老师的懒惰了。

孩子不好好读书学习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到老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1、父母应该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应该从严教育学生。

那么。

学生又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呢?

2、释词与译文:

琢:

琢磨。

器:

器皿。

方:

正当。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人不读书学习,就不懂知识和道理。

做儿女的从小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道理。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

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

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变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老师教育学生应该从严要求,否则学生就学不到什么知识。

而学生更应该人应该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诲,通过努力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

作为学生,他的中心任务就是读书学习。

附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断机杼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

孟母责备他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

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二课时

1、理解三字经9-16句内容,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3、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1、教育学生懂得孝悌和感恩。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了解典故: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教育学生懂得孝悌和感恩。

授课基本内容:

1、讲解三字经第一段9~16句内容,重点是从孝悌教育孩子们心怀感恩。

2、授课内容如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3、组织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

一、背诵三字经前面内容,并提问: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内容:

1、提问:

每周父母花多长时间陪你们?

(如果,假设你的爸妈很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想法呢?

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怎么做的。

2、讲解: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黄香的故事)

讲解: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孔融的故事)

备注:

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3、提问: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是什么在驱使他们?

父母,兄长为你做过什么?

(善,恩)

引入:

感恩。

4、释词与译文:

温:

温暖。

执:

把握、遵守。

首:

首先。

次:

其次,第二

弟:

通“悌”,尊敬兄长。

见闻:

看见、听见

东汉人黄香,九岁就知道替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的。

汉朝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这种尊敬谦让的道理,是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看多听古今做人的道理。

学习算术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