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1920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docx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简析

以传统国学幼学教材«三字经»为教学内容。

«三字经»全文1128字,它言简意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讲述历史,介绍知识,鼓舞学习,它采纳三言韵语,朗朗上口,便于经历,通俗易明白,有〝袖

里通鉴纲目〞之称。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差不多的人文常识、历史知识、人物典范。

2.通过教学进行阅读积存,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

«三字经»教学的重点在于明白中意蕴,反复诵读,了解文史常识,学习人物典范,并在生活学习中以古代典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具体措施

认真备课上课,不应对,不走过场,把国学教学落到实处。

在读原文的基础上,引入历史故事,联系当今社会生活。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爱好,把本课程上成一门学生喜爱上、积极学的课程。

要求学生在明白得的基础上背诵积存。

关心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经历,进行朗诵竞赛,鼓舞学生多背。

对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中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

五、课时安排

1、人之初——习礼仪2课时

2、香九龄——应乎中2课时

3、曰水火——人所同2课时

4、凡训蒙——迁夏社2课时

5、汤伐夏——与高齐2课时

6、迨至隋——假设亲目2课时

7、口而诵——勉而致2课时

8、犬守夜——宜勉力〔+小测验〕2课时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爱好。

2、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3、明白得三字经前八句的内容。

4、通过课程内容学习,明白得适应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阻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明白得学习的重要性

了解典故:

孟母三迁、燕山教子。

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明白得适应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阻碍,学习的重要性。

授课差不多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3、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关心学生明白得课程内容拓展思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288个字,然而包含了专门多的内容,也有专门多有意思的故事。

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闻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

他在南宋作了专门大的官,然而他为人专门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因此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

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得专门欢乐。

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步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因此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差不多上三个字一句,专门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

慢慢的,这本书被专门多人明白,因为它差不多上三个字一句,因此就叫它«三字经»了。

从那以后,大伙儿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明白如何做个好小孩,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什么缘故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哪条河,在我们没出生往常中国发生了什么事。

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专门多的东西。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伙儿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

〝初〞在那个地点确实是〝刚出生的时候〞,〝性〞确实是〝品性、品行、德行〞。

这句意思是: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差不多上好的,善良的。

 讨论:

大伙儿同意那个说法吗?

依照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摸索:

 «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

人性的三种理论:

孟子〝性本善〞、 荀子〝性本恶〞、 孔子〝性无善无恶〞。

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阻碍,逐步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

 通过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假如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什么缘故会有这些不同呢?

我们的祖先难道没有发觉那个现象吗?

接下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说明那个现象的。

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适应;这句的意思是:

本性本来差别不大,然而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阻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关于任何一个小孩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那么,如何才能保证我们向好的方向进展呢?

我们看看«三字经»如何说。

苟不教,性乃迁。

〝苟〞,假如,假如;〝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

这句的意思是:

假如不学习,不同意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这句的意思是:

做任何事差不多上要以用心为主,如此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用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

要想学习好,除了用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

什么缘故我们不在家里学习,学校什么缘故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

这差不多上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

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阻碍了吗?

我们来看看。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昔〞往常,古时候;〝择〞选择;〝机杼〞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

[大伙儿讨论:

孟母什么缘故要三迁?

]

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小孩的阻碍是一生的。

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古时候女的不识字,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样没有受过专门好的教育,然而,对小孩道德的养成,对生活适应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差不多上专门重要的。

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小孩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

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义方〞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1、提问:

我们人一辈子的第一个老师一样是谁?

父亲应该对教育小孩负什么责任?

在小孩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教育因此是父母的职责,然而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同意更完备的教育。

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释词与译文:

养:

生养,养育。

过:

过错,罪过。

惰:

懒惰,那个地点指没有尽到责任。

非:

不是。

宜:

应当。

生养了儿女而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教育学生但不严格要求,确实是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不行好读书学习是不应该的。

一个人假如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以后既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又没有知识,到老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1、父母应该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老师应该从严教育学生。

那么。

学生又应该如何样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呢?

2、释词与译文:

琢:

琢磨。

器:

器皿。

方:

正当。

玉石不通过打磨雕刻,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

人不读书学习,就不明白知识和道理。

做儿女的从小就要靠近老师和朋友,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道理。

四、复习: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每个人出生时差不多上一样的,不管是善依旧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

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用心程度,使我们慢慢差别越来越大。

有人通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变成了大伙儿都不喜爱的人。

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用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

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老师教育学生应该从严要求,否那么学生就学不到什么知识。

而学生更应该人应该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教诲,通过努力读书学习,明白得知识和道理。

作为学生,他的中心任务确实是读书学习。

 

附故事: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专门贪玩,仿照性专门强。

他家原先住在坟地邻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如此不行,就把家搬到集市邻近,孟子又仿照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那个环境也不行,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

孟母认为这才是小孩应该学习的,内心专门快乐,就不再搬家了。

这确实是历史上闻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断机杼

关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

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儿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专门动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专门惶恐,跪在地上请问缘故。

孟母批判他说: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

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假如偷懒,不行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

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用心读书,发愤用功,躯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得三字经9-16句内容,明白得孝和悌,明白得向善路上应该如何做。

了解一些古代星象知识,感受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博大精深。

2、让学生明白得感恩,学会感恩。

3、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教育学生明白得孝悌和感恩。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了解典故:

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3、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明白得孝悌和感恩。

授课差不多内容:

1、讲解三字经第一段9~16句内容,重点是从孝悌教育小孩们心怀感恩。

2、授课内容如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3、组织学生朗读。

教学过程

一、背诵三字经前面内容,并提问:

1、上节课大伙儿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2、上节课大伙儿学习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内容:

1、提问:

每周父母花多长时刻陪你们?

〔假如,假设你的爸妈专门少陪你,你会有什么方法呢?

我们看看古代的一个同龄人是如何做的。

2、讲解: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讲黄香的故事〕

讲解: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孔融的故事〕

备注:

这两句的故事专门可能同学们都差不多明白了,假如是如此,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

3、提问:

什么缘故他们会这么做?

是什么在促使他们?

父母,兄长为你做过什么?

〔善,恩〕

引入:

感恩。

4、释词与译文: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温:

温顺。

执:

把握、遵守。

首:

第一。

次:

其次,第二

弟:

通〝悌〞,尊敬兄长。

见闻:

看见、听见

东汉人黄香,九岁就明白替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的。

汉朝人孔融四岁时,就明白把大的梨让给哥哥,这种尊敬谦让的道理,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