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
《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细则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非法出版的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索要和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行为;
坚决反对教育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等不端行为;
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5)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创新。
要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上改进创新,使师德建设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主要措施
(1)抓宣传发动。
召开动员会,并通过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宣传优秀教师、师德先进工作者、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激励教师不断上进。
(2)强化师德教育。
要结合时代要求,不断充实师德教育内容,在干部和教职员工中开展法律法规、教师行为规范、师德修养、教师心理健康、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
(3)抓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
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把师德教育纳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及时总结和交流经验,逐步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骨干教师培训
1、骨干教师的管理
(1)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
进一步着力培养骨干教师;
对已认定的骨干教师进行跟踪、考查,搞好检查、指导,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的业务档案,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使用。
(2)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不定期组织对骨干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对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发挥骨干教师突出作用的骨干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不认真履行职责,不能发挥骨干作用,或年度考核不合格者,将撤消其骨干教师称号。
2、加强档案管理
建立相应管理系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如实记载骨干教师的工作学习、管理使用情况,以及骨干教师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佐证材料。
3、骨干教师的使用
(1)县级以上的骨干教师每年至少要主持一次示范课、观摩课。
(2)骨干教师每年应承担1名以上青年教师的培养或传帮带任务;
(3)每年制作2个以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4)每年撰写1篇以上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
三、新教师培训
1、坚持新任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2、新任教师须参加全员培训。
3、专项培训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常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班主任工作等。
4、培训形式: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分别不少于学校计划规定的学时,并由所在学校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进行传、帮、带。
5、新任教师的考核:
新教师专项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综合能力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对不认真履行职责,参加培训不积极,未按规定完成培训学习任务的,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新任教师,要严肃批评教育,年终考核,定为不合格。
四、学历提高培训
1、培训目标
学历不合格的小学教师须参加学历培训,直到取得合格学历。
2、培训保障措施
(1)教师学历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管理的工作范围。
(2)通过多渠道筹措经费,建立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承担培训成本的机制。
(3)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确保教师进修专业与任教学科相一致,避免学非所用。
五、校本培训
1、各校要建立以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其他为小组成员的继教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负责策划校本培训总体工作,审定校本培训年度计划和教师校本培训考核结论。
2、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领导,把改进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同时,为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条件保障,为学校教研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要建立健全校本培训规章制度。
努力构建学习型的校园文化。
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1、主要任务
(1)不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的培训和考试工作。
学校对参加《信息技术基础》培训考试尚未达到合格等次的教师,应加紧进行培训和考试,
2、措施保障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加强宣传动员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整合力量,分工合作,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要充分调动各级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发挥远教、教研、考试等部门各自的优势,整合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天网、地网、人网”的结合,分工协作,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好广大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定安小学
一、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主讲人:
贺军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一位学者曾经说过: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办法。
教师应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应及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才能使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才能使教师与时俱进,完善教学艺术,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那到底要如何“课后反思”?
针对这个疑问,我翻阅了一些书籍,上网查到了一些材料,通过整理向各位教师作过汇报。
我认为课后反思要做到“七要”和“五记”。
“七要”就是: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能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
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我和你”关系;
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
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
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
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
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
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
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
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
讨论是否富有成效?
“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
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
学生的创造性何在?
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
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团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
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
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
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
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
就不得而知。
五个记就是:
一、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二、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三、记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五、记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