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85711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附院脑病内科诊疗方案Word下载.docx

主症:

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症: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两个主症以上,或一个主症两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

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制定。

1、临床特点

(1)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

(2)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有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可有白细胞增高,血糖升高等;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扫描:

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值为75~80Hu;

在血肿被吸收后显示为低密度影。

(3)腰穿检查:

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

3、高血压性脑出血

(1)50岁以上者多见;

(2)有高血压病史;

(3)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壳核、丘脑、小脑和脑桥;

(4)无外伤、淀粉样血管病等脑出血证据。

三、治疗方案

(一)基础治疗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第一版)推荐的脑出血的治疗要求实施。

(二)中医治疗

发病后第1个月

治法:

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填精补髓。

方药:

脑出血Ⅰ号

水蛭5g   虻虫5g 生大黄(后下)10g 生蒲黄(包煎)15g 

瓜蒌20g  三七10g 石菖蒲15g 龟板胶(烊化)10g 

加减:

便溏:

去生大黄;

痰热重:

加胆星10g、黄芩10g;

痰湿重:

去瓜蒌,加茯苓30g、半夏10g、陈皮20g;

肢体痉挛:

加土虫10g、伸筋草20g;

肝阳上亢:

加天麻10g、钩藤30g、菊花30g、夏枯草30g;

阴虚风动:

加生地20g、玄参20g、女贞子15g;

发病后第2~3个月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

脑出血Ⅱ号

酒大黄5g桃仁15g烫水蛭6g白薇20g

虻虫5g川芎15g石菖蒲25g郁金15g

生蒲黄15g豨莶草30g龟板胶(烊化)10g

气虚:

加黄芪20g;

阴虚:

加山萸肉15g。

发病后第3~6个月

活血化瘀,填精补髓

脑出血Ⅲ号

赤芍15g川芎10g蒲黄15g粉葛20g

槐花5g地龙10g红花15g豨莶草20g

三七15g龟板胶(烊化)10g

3.常见并发症的治疗

(1)呃逆:

止呃汤(炒刀豆10g,青皮10g,枳壳10g,旋覆花10g,半夏10g,鲜姜10g,枇杷叶10g,莱菔子10g)

(2)呕血便血: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白及或云南白药0.25~0.5g,一日四次口服。

(3)神昏:

安宫牛黄丸半丸,日2次口服。

(4)手足肿胀:

中风消肿复肢液(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伸筋草、红花50g、土虫15,以75%医用酒精2000ml浸泡10天后涂擦患肢。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20~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10~2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周。

(三)针灸

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分为中脏腑、中经络辨证取穴。

治疗大法:

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滋补肝肾。

针灸处方:

中脏腑

选穴:

百会、内关、水沟、十二井穴、合谷、太冲。

方法:

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3~5次/周。

水沟、十二井穴可采用点刺放血。

中经络

主穴:

头针―顶中线、顶旁线、顶斜一线、顶斜二线

体针―肩髃、臂臑、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风市、血海、足三里、丰隆、绝谷、解溪、太冲

配穴:

口眼歪斜—颊车、地仓、攒竹、颧廖、承浆

语言/言语障碍—头针:

语言一区、二区、三区

舌针:

聚泉、金津、玉液

体针:

百会、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天柱、哑门、廉泉、夹廉泉(双侧)、内关(双侧)、通里(双侧)

小便失禁―百会、关元、水道(双侧)、内关、神门

足内翻―丘墟、照海

(四)推拿

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太冲

手法:

迟缓期―滚法,点法,拿法,擦法

痉挛期―滚法,按法,揉法,摇法,扳法

(五)康复措施

早期康复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从中风病发病,即可开始康复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具体方法的选择。

康复训练手法调整总的规律:

开始由治疗师用正确的运动模式,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让患者记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在不出现异常运动模式的前提下,加上一点主动运动,治疗者从患者的运动中观察、感受运动的正确与否,随着患者运动能力的改善,逐渐减少扶助量,增加主动运动的比重,最终达到没有辅助运动的主动运动。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等。

(1)良肢位的设定

中风的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体位,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1)良肢位保持

·

仰卧位:

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

双上肢置于身体的两侧,患者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使肩关节向前突。

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保持背伸位(约30度),手指伸展。

双下肢自然平伸,患侧膝关节外下方垫一软枕或卷好的毛巾,防止髋关节外旋。

患侧踝关节保持中间位,防止足尖下垂。

患侧卧位:

患侧肢体在下方,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呈90度,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轻度跖屈。

健侧下肢髋关节屈曲呈90度,膝关节屈曲呈90度,踝关节呈跖屈位。

健侧卧位:

健侧肢体在下方,患侧上肢向前伸抬起肩胛骨,肩关节屈曲呈90度,胸前放置一枕头,肩、肘关节放置于枕头上如抱物状,腕关节轻度屈曲,手指伸展。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

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2)定时更换体位:

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动作适度,防止褥疮发生和关节挛缩。

(2)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是借助治疗者的手法进行运动。

用于意识不清或不能进行自我被动运动,以及病情尚未完全稳定不宜过度活动者。

目的是预防关节挛缩和早期使患者体会正常的运动感觉,促进运动功能改善。

肢体被动运动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早期开始,一般在发病的2~3天进行。

患者应取仰卧位。

两侧均要进行训练,先做健侧,后做患侧。

被动运动要在关节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

活动某一关节时,近端关节要充分固定,以防止替代运动。

手法要缓慢、柔和、有节律,避免产生疼痛。

各关节的每个运动方向均要进行训练,每个动作每次重复3~5遍,每日两次。

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前可进行热敷等物理治疗。

一般在无痛状况下,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特殊关节除外(肩关节只完成关节活动度的50%)。

(3)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

1)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

从康复角度出发,对于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以从病后2~3天开始进行体位变化训练。

开始时可利用起立床取半坐位,时间5分钟。

以后每日增加起立床倾斜角度约10度,并延长坐位时间5~10分钟。

训练过程中,交互增加坐位角度和坐起时间。

一般情况下,10日左右患者坐位可达80度,维持30分钟的水平。

以后可进一步增加每日的训练次数,以达到每日维持1小时的目标。

2)床上的主动性训练

通常以躯干肌训练为主,当患者能较好的完成上述动作后,可逐步进行主动性训练。

桥式运动(双桥、单桥、动态桥等):

患者仰卧位,家属辅助患者双膝屈曲90度,双足平放在床面,双手交叉,患侧拇指上方,双侧上肢肩关节屈曲90度,肘关节之间放一本书,让患者夹住,不可落下。

注意双足并拢平踏于床面,足跟不得抬起。

桥式运动为坐位和站立位做准备。

向两侧翻身,从健侧起坐,从患侧起坐等。

3)从坐位到立位训练

患者取坐位,双足全脚掌着地,双手指交叉,双臂向前伸,头部向前伸出超过双足,当臀部抬起时,治疗者一手扶持膝关节使其超过足尖,另一手扶持健侧大转子,协助患者克服重力完成站立动作。

完成较好后,去掉双手交叉,直到独立完成。

注意:

这些床上主动运动性训练应在较宽的训练床上进行。

如果能从仰卧位经患侧翻身起坐,则表明患者的躯干肌已基本恢复控制。

在这一阶段训练中,只要已进入Brunnstrom3期,就不应训练上肢(不论健侧还是患侧)的拉力、握力,下肢的直腿抬高,平卧直腿起坐,上肢用力抬肩屈肘等,更不准2个人架着下地拖着走。

因为这些活动一定会造成“误用综合征”,而且越是用力去作,误用就越严重,将来功能性恢复就越困难。

(4)平衡反应诱发训练

偏瘫患者平衡反应诱发非常重要,平衡反应受到破坏,即使四肢功能正常也不能独立步行。

平衡反应的诱发训练应循序渐进,防止患者精神紧张和加重痉挛。

应遵循坐位、膝手卧位、蹲位、立位的先后循序。

坐位平衡反应诱发:

诱发坐位平衡,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患者取端坐位,在治疗者的保护下完成躯干的屈曲、伸展、左右倾斜及旋转运动。

膝手卧位平衡反应诱发:

加大平衡反应难度,提高平衡反应水平。

患者取膝手卧位,再能控制姿势的情况下,完成重心向前、后的移动。

能较好的控制后,可练习三点、两点支撑。

蹲位平衡反应诱发:

诱发蹲位平衡,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在辅助下,让患者取蹲位,治疗者在后面,协助控制骨盆,调整姿势。

逐渐放开双手,达到独立蹲位。

然后施加外力破坏其平衡,诱发患者的调整能力。

立位平衡反应诱发:

为独立步行打基础。

训练患者在平衡杠内保持站立姿势和双下肢重心转移。

进一步治疗师与患者站在平衡板上,治疗者摇动平衡板,诱发患者头部和躯干的调整能力。

(5)抑制痉挛

痉挛状态是康复过程中的难点,能否较好的抑制痉挛是康复的关键,而对痉挛的抑制训练贯穿康复的全过程。

抑制下肢痉挛的训练:

抑制下肢伸肌痉挛。

患者呈侧卧位,全身放松。

治疗者一手置于肩关节,一手置于骨盆。

在肩关节处的手向患者身体的后向方用力,骨盆侧手同时向前上方用力,利用双手相反方向的运动放松摆动。

然后双手再向相反方向摆动。

桥式运动

2)抑制上肢痉挛的训练:

抑制上肢屈肌。

坐位,患侧上肢支撑。

保持肩关节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指关节伸展。

充分活动肩胛骨,治疗者一手控制患手使四肢伸展,另一手拇指抵于患者手背,其余四肢压迫患手大鱼际肌,并将拇指伸展、外展。

保持患者腕关节背伸、手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