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ers 201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Word文档格式.docx
《Waters 201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aters 201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Word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进标准样并按下进样器手柄,即开始样品分析与数据采集。
3.根据标准色谱图进行归一化法、外标法或内标法校正。
4.输入样品进行分析与数据采集。
五.报告输出
1.在界面栏的方案栏中选择打印项。
2.选择所要选用的报告格式,输出报告。
六、关机
1.关机前先用100%甲醇冲洗系统30分钟,关闭泵控系统,退出主界面。
2.依次关闭计算机电源,510泵电源,检测器电源。
3.关闭电源。
4.在记录本记录使用情况。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上
核心提示: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HPLC的特点和优点色谱法分类色谱分离原理基本概念和理论HPLC系统高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
•HPLC的特点和优点
•色谱法分类
•色谱分离原理
•基本概念和理论
•HPLC系统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的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系统构成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简易操作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步骤
•高效液相色谱常见故障的断定及解决
•高效液相色谱仪系统使用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HPLC的正确使用和科学保养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与维护
•高效液相色谱仪常见故障处理(以C-10AT为例)
•HPLC应用举例
•HPLC法在生物碱分析中的应用
•HPLC法鉴别五味子与南五味子
•HPLC双波长法测定葛根芩连微丸中葛根素、黄芩苷的含量
•RP-HPLC测定连翘病毒清胶囊中连翘酯苷和连翘苷的含量
•RP-HPLC测定天乐口服液中橙皮苷的含量
•RP-HPLC法测定金钱草中槲皮素和山奈素两种黄酮成分的含量
•RP-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利福喷丁的浓度
•Agilent1100高压液相色谱仪基本操作步骤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1100高压液相色谱仪操作规程
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
溶于流动相(mobile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
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
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
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PressureLiquidChromatography,HPLC)。
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SpeedLiquidChromatography,HSLP)。
也称现代液相色谱。
HPLC的特点和优点HPLC有以下特点:
高压—压力可达150~300Kg/cm2。
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Kg/cm2以上。
高速—流速为0.1~10.0ml/min。
高效—可达5000塔板每米。
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份可达100种。
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0.01ng。
同时消耗样品少。
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
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min内即可完成。
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
柱子可反复使用—用一根色谱柱可分离不同的化合物。
样品量少,容易回收—样品经过色谱柱后不被破坏,可以收集单一组分或做制备。
色谱法分类
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
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
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挥发性化合物。
GC根据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其中以GLC应用最广。
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低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热稳定性差的物质。
LC同样可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
此外还有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它以超临界流体(界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物相)为流动相(常用CO2),因其扩散系数大,能很快达到平衡,故分析时间短,特别适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拆分。
按原理分为吸附色谱法(AC)、分配色谱法(DC)、离子交换色谱法(IEC)、排阻色谱法(EC,又称分子筛、凝胶过滤(GFC)、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亲和色谱法。
(此外还有电泳。
)
按操作形式可分为纸色谱法(PC)、薄层色谱法(TLC)、柱色谱法。
色谱分离原理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 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
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
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
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
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2.液液色谱法 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化学键合于担体表面而形成的固定相,分离原理是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分离。
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涂布式固定相应具有良好的惰性;
流动相必须预先用固定相饱和,以减少固定相从担体表面流失;
温度的变化和不同批号流动相的区别常引起柱子的变化;
另外在流动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离和收集复杂化。
由于涂布式固定相很难避免固定液流失,现在已很少采用。
现在多采用的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苯基柱。
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
正相色谱法 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
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
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 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
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
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
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随着柱填料的快速发展,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应用于某些无机样品或易解离样品的分析。
为控制样品在分析过程的解离,常用缓冲液控制流动相的pH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C18和C8使用的pH值通常为2.5~7.5(2~8),太高的pH值会使硅胶溶解,太低的pH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
有报告新商品柱可在pH1.5~10范围操作。
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比较表
正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
固定相极性高~中中~低
流动相极性低~中中~高
组分洗脱次序极性小先洗出极性大先洗出
从上表可看出,当极性为中等时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没有明显的界线(如氨基键合固定相)。
3.离子交换色谱法 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苯乙烯与二乙烯交联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在表面未端芳环上接上羧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氨基(阴离子交换树脂)。
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电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根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具有不同的电荷吸引力而分离。
缓冲液常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
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留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作用强弱有关外,它还受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
pH值可改变化合物的解离程度,进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
流动相的盐浓度大,则离子强度高,不利于样品的解离,导致样品较快流出。
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酸。
4.离子对色谱法 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
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大,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
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大的酸碱物质。
分析碱性物质常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烷基磺酸盐,如戊烷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
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酸也可与多种碱性样品形成很强的离子对。
分析酸性物质常用四丁基季铵盐,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磷酸盐。
离子对色谱法常用ODS柱(即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水中加入3~10mmol/L的离子对试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分离。
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pH值、离子强度有关。
5.排阻色谱法 固定相是有一定孔径的多孔性填料,流动相是可以溶解样品的溶剂。
小分子量的化合物可以进入孔中,滞留时间长;
大分子量的化合物不能进入孔中,直接随流动相流出。
它利用分子筛对分子量大小不同的各组分排阻能力的差异而完成分离。
常用于分离高分子化合物,如组织提取物、多肽、蛋白质、核酸等。
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基本概念和术语
1.色谱图和峰参数
色谱图(chromatogram)——样品流经色谱柱和检测器,所得到的信号-时间曲线,又称色谱流出曲线(elutionprofile)。
基线(baseline)——经流动相冲洗,柱与流动相达到平衡后,检测器测出一段时间的流出曲线。
一般应平行于时间轴。
噪音(noise)——基线信号的波动。
通常因电源接触不良或瞬时过载、检测器不稳定、流动相含有气泡或色谱柱被污染所致。
漂移(drift)——基线随时间的缓缓变化。
主要由于操作条件如电压、温度、流动相及流量的不稳定所引起,柱内的污染物或固定相不断被洗脱下来也会产生漂移。
色谱峰(peak)——组分流经检测器时响应的连续信号产生的曲线。
流出曲线上的突起部分。
正常色谱峰近似于对称形正态分布曲线(高斯Gauss曲线)。
不对称色谱峰有两种:
前延峰(leadingpeak)和拖尾峰(tailingpeak)。
前者少见。
拖尾因子(tailingfactor,T)——T=,用以衡量色谱峰的对称性。
也称为对称因子(symmetryfactor)或不对称因子(asymmetryfactor)。
《中国药典》规定T应为0.95~1.05。
T<0.95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