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到第四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到第四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第一章到第四章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取用量:
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三不”:
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3、固体药品的取用:
试管平放,药品送入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
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
用药匙或纸槽
块状药品:
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瓶塞倒放,标签应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
胶头滴管的使用:
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不能伸入容器内,不能倒放、横放。
③量筒的使用:
量筒平放,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仰视时读数会偏小,俯视时读数会偏大。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3)酒精灯操作要点:
点燃时用火柴或打火机,熄灭时用灯帽盖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用外焰加热,,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万一酒精洒出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即湿抹布盖灭。
1.3物质的变
1.没有生产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如水变为水蒸气、白糖溶解、灯泡通电,木头制成桌椅等。
2.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如火柴梗燃烧、镁条燃烧、铁生锈、葡萄酿酒、面团发酵等。
镁在空气中燃烧:
2Mg+O2点燃2MgO现象是: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5.化
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1.4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
2.1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的成分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体积分数:
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
(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4P+5O2点燃2P2O5现象:
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白烟
A、实验要求:
生成物必须是固体
B、现象:
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C、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D、探究:
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很稳定,高温下可以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②氮气:
做保护气(化性不活泼)、制化肥、染料、炸药
③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的总称)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故叫又叫做惰性气体:
氦气---粉红色光氖气---红光氦气---密度很小(用于探空气球)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氧气,纯水、硫单质、氯化钠等。
2.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各物质保持自己的性质。
如泥沙、空气、溶液、合金等。
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
一、空气污染
1.空气的污染源有:
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气体污染物和颗粒态污染物
3.空气质量日报包括的三项内容:
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级别分为五级,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
4.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或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
5.空气污染的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6.大气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
,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7.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O2等)
2.3、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一、有关分子的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3.分子的特性:
分子质量小,体积小,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气体分子间隔远大于液体和固体分子间隔。
二、有关原子的性质
实验:
HgO加热Hg+O2↑
解释:
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化分为汞原子和氧原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了金属汞,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
接构成物质。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金属、稀有气体、碳直接由原子直接构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故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三、分子与原子比较: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
不断运动;
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
四、原子的结构: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带正电,提出原子核中有质子和中子。
1.科学证明:
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所构成;
原子核由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所构成;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故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在原子中: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的单位的负电荷)
因此: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电子的质量很小,只相当于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原子结构示意图:
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
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
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六、离子
1.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如氯化钠(NaCl)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
3.失去核外电子形成的是阳离子,常见的阳离子有:
H+、Na+、K+、Mg2+、NH4+(铵
根离子)
4.得到核外电子形成的是阴离子,常见的阴离子有:
Cl-、S2-、OH-(氢氧根离子)NO3-(硝酸根离子)SO42-(硫酸根离子)CO32-(碳酸根离子)
5..原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中: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七、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单位是“1”通常不写。
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3.1认识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化性,支持燃烧(助燃性)
1.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C+O2点燃CO2(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
3Fe+2O2点燃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铁丝燃烧实验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防止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3.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4P+5O2点燃2P2O5(冒出大量白烟)
4.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
2Mg+O2点燃2MgO(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5.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
2Cu+O2加热2CuO(红色的铜变为黑色)
6.氧气化学性质总结:
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性质活泼的气体
。
7.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8.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9.氧气的用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潜水、登山、炼钢、气焊等
3.2制取氧气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
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属于物理变化)
实验室制法: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或加热方法制氧气
一、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1.药品:
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MnO2)
2.反应原理:
2H2O2MnO22H2O+O2↑
3.制取装置:
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装置
4.收集方法:
排水集气法(因氧气不易溶于水)或向上排空气法(因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5.操作步骤: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