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3133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四政治复习提纲文档格式.docx

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②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

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

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1、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1)意识与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性的问题,即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的关系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

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

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与其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进步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局限性:

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院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进步性: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唯心主义与其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是依赖于意识的,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老子的“道”等),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①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②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第三课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2)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形态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3)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4)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原因

真正的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总结与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思想。

(2)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

唯物论

第四课

一、物质

1、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客观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可知的)

2、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物质的

(3)世界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运动的概念: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②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①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规律

1、概念: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整个世界在其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就会受到规律

的惩罚

3、规律的客观性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五课

一、意识

1、意识

(1)起源: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生理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人脑的机能

(3)内容(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活动的特点:

目的性、计划性、主观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3、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所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根本原因: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是世界

(4)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反之,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认识论

第六课

一、实践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特点: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认识的途径两个,但来源只有一个

二、真理

1、真理的特点

①客观性(基本属性):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具体的;

③有条件的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上升的过程

③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

展真理。

辩证法

第七课

一、联系观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特点:

(1)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多样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

(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与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基本特征:

①整体性: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有序性:

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

(2)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一、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1)原理:

世界是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要求: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要通过质变来实现;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飞跃),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要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

一、矛盾观

1、矛盾的概念: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两个基本属性:

(1)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2)同一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