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3088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占土壤总重量的96%以上。

•微量元素:

低于十万分之一。

3.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是由粒径不同的颗粒组成,根据土壤的粒径的分布比例对土壤进行分类。

•表5-3我国土壤质地分类

沙粒:

0.05~1mm;

粗粉粒:

0.01~0.05mm;

粘粒:

<

0.001mm。

根据土壤中沙粒、粗粉粒和粘粒的存在比例不同,我们将土壤分为沙土、壤土、粘土(P211,表5-3)。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体腐烂后形成的物质。

如:

植物的茎杆、根系、落叶和动物尸体等。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基础,可以改善土壤的性状,使土壤形成团粒结构。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5%左右。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腐殖质以胡敏酸和富里酸为主。

三)土壤水和空气

•1.土壤水是土壤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一般是多种物质的水溶液。

•它对土壤中物质的转化过程和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决定作用。

•土壤水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是水分和营养盐的主要供给源。

•研究土壤污染时应特别注意土壤污灌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是存在于土壤间隙中的气体的总称。

其来源是大气,其组成与大气基本相同。

土壤空气是植物根系呼吸的氧气来源,对于植物和需氧生物的生长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土壤背景值

定义:

在各区域正常地质地理条件和地球化学条件下元素在各类自然体中的正常含量。

或:

在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未受污染和破坏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

用途: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研究对于土壤环境标准的制定和土壤环境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表5-4(p213)全国土壤(A层)元素背景值

第二节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土壤监测中优先监测污染物,(国际学术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在世界环境监测草案中提出)

–第一类:

汞、铅、镉,DDT及其代谢产物与分解产物,多氯联苯(PCB)等。

–第二类:

石油产品,DDT以外的长效有机氯、四氯化碳醋酸衍生物、氯化脂肪族,砷、锌、硒、铬、镍、锰、钒,有机磷化合物等。

•我国土壤监测项目有:

–金属元素:

镉、铬、铜、汞、铅、锌。

–非金属无机物:

砷、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等。

–有机化合物:

苯并芘、三氯乙醛、油类、挥发酚、DDT、六六六等。

•土壤污染物的分布特点:

–土壤是固、气、液三相组成的分散体系,呈不均一状态,污染物在土壤中难以流动、迁移和混合,因此,土壤污染物的分布特点是污染物浓度的高度不均匀。

在土壤污染物监测中采样误差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往往大于分析误差。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污染土壤样品)

–1.采样点的布设

–2.采样深度

–3.采样时间

–4.采样量

–5.注意事项

1.采样点的布设:

1)对角线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的污水灌溉或受污染河水灌溉的田块。

•从田块进水口向对角线引一条斜线,将此对角线三等份,在每等份的中间设一个采样点。

2)梅花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

•布点方法:

在两对角线的交叉点和1/2对角线的中心点上设采样点。

一般设5~10个采样点。

3)棋盘式布点法

•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但土壤分布不均匀的地块。

将地块均匀地划分为小方块,在小方块的中央交叉设点。

一般设10~20个采样点。

4)蛇形布点法

•适用于面积大,地势不平坦,土壤不均匀的地块。

在地块上化蛇形线,线的摆动幅度大约占地块宽度的90%,然后在蛇形线上等距离设点。

一般设20个以上采样点。

2.采样深度

•监测目的决定采样深度:

–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只取表层(或耕层)土壤,一般在0~15cm或0~20cm。

–了解土壤污染物的垂直分布,则必须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采样。

–典型的土壤剖面:

A层、B层,C层和底岩层。

–采集土壤剖面样品时,一般是在采样点挖一个1×

1.5m的长方形土坑,深约2m。

在各层最典型的中部自下而上逐层采样。

典型的土壤剖面:

3.采样时间

•同监测目的有关:

–1).了解土壤污染物含量同农作物收获的关系,可在农作物的栽培前和收获后分别采集。

–2).了解土壤污染物的时间变化规律可定期采样。

如:

一年四季分别采样。

–3).大多数情况下只采一次样。

4.采样量

每个采样站位的样品一般是多点均量混合而成,而测定时只需要1~2kg即可,因此采样结束后应对所得混合样品反复按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所需土量,装入塑料袋内同时做好记录和标签。

四分法

5.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2)采样记录应包括采样点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等。

3)现场填写两张标签(地点、土壤深度、日期、采样人姓名等),一张放入样品袋内,一张扎在样品袋口上。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直接测定:

挥发酚、氨态氮、硝态氮、低价铁等。

•风干测定:

重金属等。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一)土样的风干:

从野外采集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应立即倒在塑料薄膜上或磁盘内进行风干。

当达到半干状态时把土块压碎,除去石块、残根等杂物后铺成薄层,在阴凉处慢慢风干,期间经常翻动,切忌太阳曝晒和酸碱等气体以及灰尘的污染。

二)磨碎和过筛

物理分析用土样:

取100~200g风干的土样,放在木版上用圆木棍碾碎,经反复处理,使土样全部通过2mm孔径的筛子用作物理分析。

化学分析用土样:

作化学分析时分析项目不同对土壤颗粒细度的要求也不同。

分析有机质、全氮项目,应取一部分已过2mm筛的土样,用玛瑙研钵研细,使其全部通过60号筛(0.25mm)。

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重金属时,土样必须全部通过100号尼龙筛。

一般情况下也可以用通过1~0.5mm孔径的筛子用作化学分析。

注意:

筛网目是指每英寸长度上孔的数目。

40目(或40号)即每英寸长度上有40个孔。

三)土样保存

•研磨过筛后的土样混匀、装瓶,贴好标签编号储存。

避光、在干燥通风,不受酸碱气体污染的环境下保存。

•一般土样要保存半年到一年,以备必要时核查。

•环境监测中用以进行质量控制的标准土样或对照土样则需要长期保存。

三.土壤样品的测定

测定方法

重金属: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有机农药:

气相色谱法

高压液相色谱法

营养盐(氮肥、磷肥、钾肥等)

分光光度法

第二节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一)土壤样品的消化(介绍酸消化法)

适用于重金属的测定。

破坏除去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溶解固体待测物质,将各种形态的重金属转变为同一种形态。

(一)土壤样品的消化

1.王水(HCL:

HNO3=3:

1)

适用于消化测定Pb、Cu、Zn。

2.HNO3-H2SO4

利用硝酸的强氧化能力和硫酸的高沸点组成的消化液,适用于多数样品的消化。

注意:

消化时应先用水湿润样品,加入硝酸进行消化一段时间,然后再加入硫酸进行消化。

不要先加硫酸,防止碳化。

3).HNO3-HClO4

•硝酸和高氯酸的氧化能力,高氯酸的高沸点。

•适用于多数样品。

•注意:

•应先加入硝酸消化,将所有的羟基化合物分解以后再加入高氯酸,防止生成易发生爆炸的高氯酸酯。

4)H2SO4-H3PO4

利用硫酸的氧化性和磷酸的络合能力,消除铁离子的干扰。

(二)土壤监测实例

第五章生物污染监测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一.生物污染的途径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第二节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表面附着:

–表面附着是污染物进入生物体的第一步。

–以农作物为例:

附着在作物表面的污染物,其一部分可因蒸发、风吹或随雨水流失而脱离作物表面,另一部分可渗入作物表面的腊质层或组织内部,被吸收、输导分布到植物体。

–污染物在作物表面附着的数量同作物表面积的大小、表面光滑的程度以及污染物的附着能力有关。

(二)生物吸收

–附着在生物体表面的污染物,可经生物体的主动或被动吸收作用进入生物体。

–主动吸收:

细胞利用生物特有的代谢作用所产生的能量而进行的吸收作用。

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

–被动吸收:

外界的物质在其浓度差的作用下,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1.植物吸收

–大气中的污染物:

主要是通过植物的气孔进入植物体,通过叶肉细胞沿微管束组织运输。

–土壤中的污染物:

主要是通过根系吸收。

2.动物吸收

•大气中的污染物:

主要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直径大于10µ

m的颗粒物大部分被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吸附;

水溶性大的大气污染物,如:

氯气、二氧化硫等,也极易被上呼吸道粘膜所溶解极少进入肺泡;

水溶性较小的气态物质,如:

二氧化氮等,则绝大部分能进入肺泡,肺部具有丰富的毛细管网,吸入毒物的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

•水和食物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由消化道摄入。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从土壤中吸收的污染物一般的分布规律是:

根>

茎>

叶>

穗>

壳>

种子。

(见表6-1)。

–从大气中吸收的污染物在叶部分的分布最多,(见表6-4氟的分布)。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易溶于水的物质,如钠、钾、氯等离子,在体内分布比较均匀。

–镧、锑、钍等三价和四价阳离子,主要蓄积于肝或其他网状内皮系统。

–铅、钙、钡、锶、镭、铍等与骨骼亲和性强的二价阳离子在骨骼中的含量较高。

–碘在甲状腺、汞、铀等在肾脏的含量较高。

–脂溶性物质易蓄积于脂肪中。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二.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样品采集:

1.样品的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

2.布点方法:

梅花形布点法、交叉间隔布点法。

1)梅花形布点法

2)交叉间隔布点法

3.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