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2861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重点

(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难点

积累好词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学前

准备

 

各课所需课件、师生分别搜集对应图片资料、特制的卡片等。

学法

提示

1、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想象、理解、感悟。

2、能够自读自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学习积累。

3、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来感受爱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时

分配

《古诗三首》 

 

3课时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课时

《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 

》 

 

1课时

习作:

写日记1课时

语文园地二1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

试题讲评1课时

课题:

4、古诗三首

石桥二小三年级语文主备人:

周志会

教材简析

本课3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所看到的山中景致。

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这枫林晚景使他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首古诗均配有插图。

第一幅图中,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下车来,站在山路上,抬头欣赏着深秋时节山林的美景。

第二幅图中,诗人在池中的亭内,望着满池的枯荷及池边的残菊若有所思。

第三幅图中,梧桐树下,篱笆旁边,两小儿在夜捉蟋蟀。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提示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感悟

教学时间

3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

(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

(课件:

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

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

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

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

如:

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

什么叫石径?

“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

“坐”是什么意思?

“晚”是什么意思?

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

“红于”呢?

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

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

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

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

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

(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

“红”字。

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

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

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

(请注意“霜叶”的“霜”。

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

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

)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

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

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

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

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

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

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

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

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

)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

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

(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