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2126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

《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企业劳动过程管理7章Word文件下载.docx

劳动资料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劳动工具是最主要的劳动资料。

(二)、劳动过程管理的任务

  1、合理组织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科学地安排和使用劳动力,改善劳动组织,合理组织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加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效率,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最大效能,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2、贯彻按劳动分配原则,做好劳动报酬分配,逐步改善职工生活。

注意把企业职工物质利益同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和职工个人劳动贡献的大小密切结合起来,多劳多得,逐步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3、提高劳动力素质。

企业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进行智力投资,提高职工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技术素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

  4、改善职工劳动条件,搞好集体福利,保护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使他们心情愉快地更好的工作。

  (三)、劳动过程的空间组织

  1、科学地组织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分工要有科学依据,其基本要求是:

(1)、分工形式和分工程度要适度。

分工形式和分工程序,要根据企业性质、规模、经营范围、业务技术要求和物质设备状况等的不同而不同。

如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范围广,业务技术要求高,物质技术设备复杂,分工就要细一些;

反之,分工可以粗一些。

(2)、饱和工作量。

每个人都有承担一定工作的能力,但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不一定都能发挥出来。

为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使这种潜在能力转化为劳动成果,就必须使企业的每个职工都有足够的工作量。

(3)、岗位与责任相一致。

即每个职工都有固定的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责任,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

做到岗位与责任一致,任务与能力一致。

(4)、用人之所长。

要了解每个职工的技术专长,根据每个职工不同的知识、技术、能力,把他们放在不同的岗位上,用其所长。

  2、科学组织劳动协作。

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不同工种、不同环节的劳动密切地联系并协调起来,才能保证生产经营过程各环节的劳动密切地联系并协调起来,才能保证生产经营过程各环节成比例,连续不断地、有节奏地进行,并产生一种新的生产力,实现企业的高效率运作,其基本要求是:

(1)、组织好横向协作。

包括同工种之间的协作和不同工种之间的协作,这是整个劳动过程能顺进行的得要条件。

(2)、组织好纵向协作。

包括企业(公司),商品部(事业部车间),班组各层次之间的协作,各职能管理部门上下之间的协作,等等。

上下之间,系统之间步调一致,是实现自动调节、高效率运转的重要条件。

(3)、组织好兼职工作,培养一专多能,这有利有各部门之间调剂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利用率。

(四)劳动过程的时间控制

  1、制定劳动时间定额。

对每项工作,每一操作过程,都要通过科学测定,规定平均时间消耗定额在不降低生产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企业的每项工作都能以最低限度的劳动消耗去完成,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力。

  2、合理安排职工的上班形式。

在分工协作原理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职工的上班形式是企业劳动组织的又一重要问题。

上班形式,即在生产经营时间内分配劳动时间的形式。

一般来讲,职工的上班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一班制。

也称同时上下班制。

在生产经营时间内员工同时上班同时下班。

这种上班形式适用于小型工商企业,对于分清物质责任,统一安排员工的学习和业余活动有一定好处。

(2)、两班制。

即在生产经营时间内,职工分成两班,实行固定倒班的上下班形式。

这种形式可以延长生产经营时间,对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有一定好处。

(3)、平衡式上班制。

即职工每天上班时间长短不同,在几天或一周内平衡一次,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仍保持8小时。

这种形式比较机动灵活,能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延长生产经营时间,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弹性上班制。

又称为灵活上下班制。

这种形式的特点是,企业只规定每天或每周工作时间长度,以及一天之中必须上班的时间,其余工作时间由员工自己选择。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

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能提高工作时间利用率和劳动出勤率,并对缓和上下班高峰时间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有一定作用。

二、劳动过程的控制

劳动定额与定员编制,是劳动过程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制定劳动工资计划、分配劳动力的重要依据;

是对职工劳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是核算劳动消耗、合理分配劳动报酬的重要依据;

是发掘劳动潜力,提高劳动效率,节约劳动力的重要措施。

(一)、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指企业的每个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平均应当达到的工作量指标,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或完成单位工作量平均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

1、制定劳动定额的基本要求

(1)定额水平要先进合理。

在确定定额水平时,要反映新的生产经营技术和生产经营组织成果,考虑到改进操作方法和推广先进经验,以及提高劳动效率的可能性。

还要考虑职工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等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和体现鼓励先进、激发中间、督促后进的作用。

(2)、定额指标要全面。

劳动定额要以整个经营过程作为自己的对象,不仅企业的业务部门要开展定额工作,其他辅助部门也要开展定额工作。

凡是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进行考核的劳动,都要制定定额,逐步做到实际定额面和应定定额一致。

只有完整的定额,才能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系统性,才能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3)、定额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一方面,在制定定额过程中要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影响劳动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出科学的定额,才能保持其稳定性和严肃性;

另一方面,在执行过程中要坚决加以维护。

朝令夕改,不但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4)、要有弹性。

强调稳定性和严肃性,并不等于定额一经制定就不再变了。

随着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和职工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过一定时期,定额也作相应的修订,以使其保持先进合理的水平。

2、制定劳动定额的前期工作

(1)、企业分行业分类定级。

工商企业行业很多,在不同行业之间,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不同,业务人员的劳动效率及其具体计算方法也不相同。

就是同一行业、同一类型 的企业,因生产经营品种、技术设备条件、企业所在地等条件不同,工作业绩也不一样。

因此,在制定劳动定额时,必须考虑不同行业的性质、特点等情况,对企业进行分行业分类型制定和执行劳动定额。

(2)、劳动定额的指标选择。

工商企业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工作量定额和工时定额。

工作量定额是规定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产量)的标准。

工时定额是规定完成一定量工作所需要的工时标准。

具体采用哪一种,应根据实际工作而定。

在品种少、批量大的生产经营,由于劳动者较固定地担任一种工作,所完成的工作可以表明其劳动成果,故多采用工作量定额。

在品种多、小批量的生产经营中,由于经常更换,为了便利计算劳动成果,通常采用工时定额。

3、劳动定额的水平,正确地确定劳动定额水平是做好劳动定额工作的关键。

劳动定额水平必须是平均先进水平,即在正常的条件下,经过努力大多数职工能够达到,部分职工可以超过,少数职工可以接近。

其计算公式如下:

4、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1)、经验估工法。

是由定额人员(估工人员)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物质技术设备以及生产经营组织条件、职工劳动技术水平,凭借实践经验直接估算定额。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工作量小,制定定额快。

但容易受定额人员主观因系的影响,缺少细致的分析和计算机。

一般只适合于某些临时性工作。

(2)统计分析法。

是根据过去生产经营同类业务的定额完成的情况的统计资料,在分配整理的基础上,并考虑今后的生产经营条件,而制定出定额的方法。

具体做法:

对定额完成情况的历史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算出定额的平均数。

然后将平均数与先进数再进行平均,求出平均先进数,以这个数值为基础,考虑今后生产经营条件可能改善的程度,然后确定定额。

运用此法,在统计资料正确、全面的条件下,比经验估工法更接近实际。

适合于生产经营管理比较正常、定额基础比较好的企业。

(3)类推比较法。

是通过对同类型企业或不同类型生产经营部门、工种的定额标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制定出新定额的方法。

运用此法关键是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要心意抓住主要因素,正确地确定修正系数,以减少类推比较中的误差。

(4)技术测定法。

是通过现场观察、测时和工作写实来分析劳动过程、操作技术和工作日利用情况,测出平均每次劳动时间和平均每次完成的劳动成果,在对工时利用进行分析计算机的基础上制定定额。

此法有比较充分的技术根据,准确性较高,但比较复杂,工作量大。

而且工商企业又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通过较长时间,多方面的技术测定,才能确定劳动定额。

有上几种制定定额的方法,各有优缺点。

企业在选择定额方法时,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状况,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确定。

如果企业开展定额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定额面比较广,定额工作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可采用定额水平比较高的技术测定法。

如果原始记录齐全,各项资料比较丰富,也可采用统计分析法。

5、劳动定额贯彻与管理。

劳动定额制定以后,要加强管理,认真贯彻执行,以充分发挥劳动定额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劳动效率。

(1)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企业劳动人事部门负责整个企业的定额管理工作,制定统一的定额管理制度,使同种类型的工作在同一时期内有统一的定额水平。

商品部(车间)应设专职定额员,负责定额管理,并在业务上受企业劳动人事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作业小组设不脱产的定额人员负责班组定额管理工作。

(2)做好劳动定额的统计分析和考核工作。

在劳动定额付诸实施以后,一定要做好工时消耗原始资料的记录,通过对原始记录的分析,掌握工时消耗变化规律的趋势。

同时要对劳动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使劳动定额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3)做好劳动定额的修订工作。

随着企业物质技术设备的改善,职工劳动熟练程序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后,原来的劳动定额就会落后。

为了进一步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必须对陈旧的、落后的劳动定额进行修改。

劳动定额一经制定修改后,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经常变动,否则会挫伤职工积极性。

劳动定额可以采取定期(一年一次)修改的办法。

若有重大技术措施或特殊情况,劳动效率骤然发生变化,这时应及时修改。

(二)定员编制

定员编帛是在劳动定额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技术条件和经营目标,合理确定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人员的编制。

1、确定定员编制的基本要求

  (1)坚持精简、效能原则。

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干,办事效率要高。

要因事设人,不要因人设事。

(2)坚持“宝塔型”编制。

在企业内部,业务人员特别是直接业务人员的比重要大;

职能管理人员要相应合理配备;

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行政和后勤服务人员所占比重要尽可能小,形成一个“宝塔型”。

(3)先进合理。

先进是指与行业类型和条件基本相同的企业比较,其机构精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