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1923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期末复习指导Word文件下载.docx

  即:

同学们心理要有个大的概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主要讲了两个大问题:

马克思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政策。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主要讲了三个:

民族理论、民族关系、民族问题。

民族理论用第二章民族和第三章民族发展来阐述;

民族关系是第四章;

民族问题则用第五章民族问题和第六章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基本国情两章来阐述。

  第二大部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政策主要从总政策、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来布局。

  总政策:

第七章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政治:

第八章民族区域政治制度;

第九章:

民族干部政策;

  经济:

第十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

  文化:

第十一章民族文化教育文化政策;

第十二章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第十三章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第十四章宗教信仰政策。

  复习地图——第一章

  一、中国民族概况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

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

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

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

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

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

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

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

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

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

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

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

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二、中国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历史表明,在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国家政权,都产生了自己的民族观,即对民族、民族问题的总看法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方针政策。

  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先秦时代对不同的民族的“族类”划分就已存在。

《尚书•尧典》载:

“帝曰:

吁佛哉,方命他族。

”《左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传释:

“族类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观,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在春秋战国以前,包括夏、商、周时期,夷夏之别是不明确的,夷夏观尚未产生。

春秋战国夏族的民族观,即略显狭隘的先秦夷夏观。

秦汉以后,直到清末,传统的民族观即“夷夏观”,在我国封建统治时期,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

孙中山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五大民族,均归平等”。

  2.中国共产党关于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3.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作指导,并吸取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营养,创建了中国民族理论。

  三、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实践性;

继承性;

创新性;

科学性。

  四、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意义:

首先,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

其次,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复习地图——第二章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一、民族概念表述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的民族概念

  最早——古希腊;

  意大利学者马奇的观点

  布伦奇里的8特征:

共同的地域、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化、宗教、风俗、生计

  

(二)中国的民族概念

  古代:

“族类”;

  最早:

南朝顾欢《夏夷论》;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来源:

西方——日本——中国

  (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四)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

  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六个基本特征加1宗教

  

(一)构成民族的6个基本特征:

1.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

2.共同生产方式;

3.共同语言;

4.共同文化;

5.共同风俗习惯;

6.共同心理认同(A成员对民族整体、B民族成员之间)。

  民族与宗教

  一、民族与宗教的区别

  1.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属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观念形态,属思想意识范畴。

  2.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

  二、民族与宗教的联系

  有的民族全民族信仰宗教;

宗教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特征有重要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六个基本特征理论的特点:

内容丰富、表达通俗、归纳科学。

  四、民族基本历史类型

  1.三大属性: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生物属性

  2.分类的依据:

A民族属性(3个)、B民族特征(6个)

  3、具体分类:

从自然属性分:

古代民族;

近代民族;

现代民族

  从社会属性分:

奴隶制民族;

封建主义民族;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五、民族识别的必要性

  第一,民族识别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使各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第二,民族识别是确定我国民族数量和称谓的需要。

  第三,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第四,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族识别的依据

  1.民族特征;

2.民族源流;

3.民族意愿;

4.就近认同

  实践的三个阶段

  

(一)三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4年)2.第二阶段(1954—1965年)3.第三阶段(1978—1987年)

  

(二)恢复和更改民族成分的规定

  复习地图——第三章

  第三章民族发展

  民族发展规律:

产生——发展——消亡

  一、形成的基本条件

  条件:

内在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出现;

产品交换发展

  外在条件:

战争;

军事冲突

  形成时间:

在原始社会末期(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阶级社会时形成的。

  二、形成的基本规律

  一般规律(原生形态民族):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从血缘到地缘)

  特殊规律(次生形态民族):

同源异流;

异源同流

  一、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2)阶级斗争——非常重要的因素

  (3)民族精神——重要动因

  纵向:

奴——封——资——社(质变)

  横向:

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民族特征方面的发展。

(量变)

  基本内容:

1.民族经济发展2.民族政治发展

  3.民族文化发展(交流与交融)4.民族人口发展(通婚)

  二、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

  内因:

民族属性——自然、社会、生物;

民族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家庭、人口;

民族素质——科文、思政、心意、身体。

  外因:

民族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基本规律

  一般过程

  基本模式:

常态、异态、跳跃

  基本趋势: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民族发展中,一方面是民族趋同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民族性增强的趋势。

在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中,出现了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的趋向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性日益增多的趋向。

  一、民族同化

  概念:

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类型:

强迫同化:

是凭借暴力和民族特权进行的。

  自然同化:

是指各民族在长期密切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特点:

1.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

  2.民族同化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

  3.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

  4.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因此民族特征的消失标志着民族同化的完成。

  5.民族同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局部现象。

  二、民族分化与组合

  民族分化(同源异流)、民族组合(异源同流)

  三、民族融合与消亡

  民族融合、民族消亡的含义:

  民族融合,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融合的特点:

1.民族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民族融合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3.民族融合将是一个自然渐进的过程

  4.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过程与民族接近过程的辨证统一的结果

  5.民族融合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民族消亡的条件和一般规律:

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民族消亡

  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和的区别:

1.发生的时间不同;

  2.发生的范围不同

  3.发生的结果不同

  4.实现的途径不同

  复习地图——第四章

  第四章 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及其表现形式

  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联系交往状态。

表现形式为:

  1.民族群体间关系(基本表现形式)

  2.民族成员之间产生和表现的关系

  3.曲折隐蔽方式出现的关系。

如民族与国家政策,区域自治与中央政府

  民族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私有制社会中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确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民族关系。

它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性质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平等:

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

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

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

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

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四、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一、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