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析中国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
《另类解析中国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另类解析中国经济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经济问题,我认为最核心的是两个问题:
货币和产业,用周其仁教授的话说,就是“水和面”,水就是货币,面就是装下这些水的产业。
抓住了这两个主要矛盾,其它的问题将变得容易理解。
二、货币之水
问题的起始就是货币,货币是水、是源泉。
我们国家的水是很多的,多到多少呢?
截至2012年底,我国广义货币量M2余额为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英国的4.9倍,日本的1.7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还多出20多万亿元。
2013年3月末,中国M2为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
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M2规模达到110.65万亿,较2000年增长超7倍。
2000-2013年间,中国M2数量以平均17.8%的增长率在增加,最高速度为4万亿刺激下的2009年M2增速几乎接近30%(29.4%),但美国在2011年前的过去20年期间,M2的平均增长速度为4.9%,远低于中国的17.8%。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水是很多的,世界第一,说“水灾”一点都不过分。
2013年,我国新增M2是13.23万亿元,每年如此巨大的新增货币供应量从哪里来呢?
很多人说是“印”出来的,其实即使把印钞机全部满负荷24小时运转,也是印不出那么多钱来的,实际的M0(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拿在我们手上的纸钞)只有5.8万亿,其它的货币,都是“被创造”出来的,并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大部分钱只是我们在ATM机中看到的一个数字,但并没有那么多的纸钞可以取。
要是现在有个超级富豪要一下子提取5.8万亿纸钞,那就得把全国人民手中的纸钞都给到他才行。
如此巨大的货币供应量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新增贷款。
老百姓和企业赚了人民币,把人民币存在银行,形成银行存款,银行通过贷款把钱放给企业。
这个过程中,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存在,所以这些贷款会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成倍数地扩大,从而形成了更大量货币投放(具体逻辑请查阅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
2013年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8.89万亿元,占新增M2的67%,是货币投放的主力。
2)外汇占款。
企业做外贸赚了外汇,按我们国家的政策是,人民银行会强制要求企业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
可是人民银行自己没有钱啊,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创造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汇占款”。
中国贸易顺差巨大,所以外汇占款也是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
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约2.777万亿元,占新增M2的21%。
3)央行负债。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央行,央行有负债业务,比如,央行会投放基础货币,也就是印刷纸币,这是他独有的权力,这些印出来的钞票,自然就是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此外,央行会根据货币市场的情况,做一些逆回购操作,所谓“回购”,回购的是钱,而“逆回购”则是向市场释放钱,也会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央行的负债也是货币增量的来源,但规模相对较小。
三、产业容器
如此巨量的货币,就像巨量的洪水,这些水必需要有个去处。
他们去哪里呢?
我们简单地来理解,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样东西,无论是有形的一件衣服、一座房子、一部汽车,还是无形的股票、期货、金融衍生品、比特币甚至是赌博中的筹码等等,只要有人愿意花钱去买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小容器,里面都装着一定的水,也就是对应着一定的货币量。
换句话说,这些水最终都被装到了各个产业中去了。
我的一个师弟马文亚曾经写过一篇《货币三态论》就是讲这个东西,讲得挺好,大家可以去读一读。
中国的货币之水这么大,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必然会水灾,也即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但是中国却一直没有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就造成了大家一直说的“中国货币之谜”,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M2数字如此巨大、M2增长如此迅速,但是物价的增长却没有那么迅速?
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著名教授易纲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说到,1978年到1992,中国的M1和M2分别增长了20倍,但是,官方物价指数和自由市场价格指数也只增长了1.25倍和1.41倍。
货币流通量增长如此惊人,CPI增长却不是很多,超额货币去哪里了?
其实也不难理解,就是中国的发展很快,百废俱兴,投资、消费等都很巨量,虽然货币供应量增加很快,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增长也是很快的,也就是容器也被创造出来了很多,大量的货币都顺利地进入到各个新增的产业(容器)中去了,这三十多年,除了少数几年,通胀总体来看并不严重。
但是在这众多的容器中,有两个容器是十分特殊的:
房地产和政府负债。
他们的特殊在于这两个容器的体量太大了,大到必须单独拿出来分析。
地产这个容器有多大呢?
我们看几组数据。
第一、房地产占GDP的规模。
我们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2012年房地产销售总额6.4万亿,当年的GDP是51.9万亿,占GDP的12.3%。
同年其它几个大产业规模数据对比
1)新车行业规模:
2011年行业规模约1.2万亿。
2)手机行业规模:
2011年中国手机销售量达2.8亿部,按1000元一部计算,2011年行业规模2800亿。
3)餐饮业:
2013年全国餐饮业行业规模3.3万亿元。
4)票房规模:
2012年全国总票房170亿元。
5)移动互联网行业规模:
600亿左右。
我们可以看到,餐饮、手机、汽车等这些大行业加起来,都远不如房地产一个产业。
所以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是毫无疑问的支柱产业。
第二、房地产占新增M2的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3年12月末中资银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83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14.61万亿元,占到了存量贷款的25.2%;
全年新增贷款8.89万亿元,其中新增房地产贷款2.3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总额的26.3%。
2.34万亿新增房地产贷款规模,占到了2013年新增M2的17.7%,也即房地产行业占GDP总量的12.3%,却吸收了17.7%的新增货币。
而对这个数据,我个人认为依然是低估的,因为有部分流向房地产的贷款是以各种形式包装成非房地产项目来发放的,所以实际房地产占新增M2的比例会更大,占到20%以上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
若把与房地产相关的水泥、建材、建筑施工等行业贷款比例计入,以及加上2013年1530亿的新增保障性住房贷款,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新增贷款的贡献度应该超过50%,对M2的吸收量应该不低于30%。
第三、房地产占社会融资总量的规模。
2013年全年社会融资总量(备注:
社会融资总量包括了人民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债券、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等)为17.29万亿元,而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万亿元,以我在一线的了解,房地产企业的杠杆率通常在2倍(也即自有资金投入在总投资30%-35%),那么8.6万亿的投资中约有5.7万亿是融资,也即房地产融资占到社会融资总额的约33%。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是房地产”?
为什么不是服装、不是鞋子、不是家具?
原因自然是多样的,包括土地的稀缺性、政府高价卖地、房地产建设的周期较长等等,但按照我们“抓核心、做减法”的思维模式,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
文化。
一样东西价格高,是因为货币流到那个东西上,从而冲高了价格,而货币的流动,最终是人的心动。
人喜欢什么东西,货币就会往那个方向流。
历史上著名的荷兰“郁金香泡沫”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最疯狂的时候,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以4600弗罗林的价格(相当于40多头公牛的价格)售出,除此以外,购买者还需要额外支付一辆崭新的马车、两匹灰马和一套完整的马具。
一株郁金香居然被炒到如此高价,在中国人看来一定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荷兰却发生了,为什么?
因为文化!
因为荷兰人热爱郁金香,所以觉得它是有价值的,愿意为此付出高价。
中国人对郁金香没那么喜欢,也就不觉得它那么有价值,也就不会去炒作这个东西了,即使炒,也炒不到那样的天价。
房地产也是一样的,诚然,土地具有稀缺性、房地产建设周期长、成本高,这些也的确是房地产价格高的原因,但一双由老师傅打造的纯手工的鞋,也很稀缺甚至比房子更稀缺、制作周期也很长,怎么就卖不到天价呢?
最根本的,是我们太喜欢房子了!
丈母娘认为没有房子女儿就不能嫁给你,而没有一个丈母娘会因为没有一双好鞋子而否掉一门婚事;
男孩认为租房结婚很没面子,却不会因为没有这样一双鞋子而觉得丢人。
于是,在我们看来,“买房”变成了“刚需”,而事实上,“有地方住”是刚需,买房并不是。
于是,在这种文化的作用下,老百姓掏出全部的积蓄去买房,货币大量流向了房地产。
正因为大家觉得房子有价值,所以其炒作的价值也具备了,投资、投机的货币也纷纷流向了房地产。
就这样,海量的货币,在我们内心文化心理的驱使下,如潮水般涌向了房地产,这房子的价格也就冲到天上去了。
我们设想下,如果大家都认为“买房”不是刚需,“有地方住”是刚需,如果大家都认为租房结婚是很合理、很正常的,那么,大家就不会掏出全家的积蓄去买房了,投机资金也不会如此疯狂涌入了,那么房价还会那么高吗?
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高房价是一个无解的事情,限购限不住、限贷堵不住,因为其根本的结,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内心的心结不打开,中国的房价就无解。
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如果没有限购,北京四环内的新房均价现在应该在10万,即使现在有限购,也会逐渐涨到10万的(注意我的限制条件:
四环内、新房)。
我们再来看政府负债。
2013年年中开始,国家审计署对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全面大摸底,数据显示如下:
从审计署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到,在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已经高达17.89万亿,比2010年增长66.93%,其中银行贷款10.2万亿,即使是13年6月底的地方政府负债数据,也占到了银行贷款余额总规模的14%。
这些债务的举债来源分布如下:
基建成为投资的主力,有两个原因,第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确是经济发展的必需,“要发展、先修路”是大家的共识,做好了基建才能发展,GDP也能上去,领导的政绩也才能上去。
但在中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不做工程,那里来的灰色收入呢?
公务员的工资都是很低的,广大干部做基建的动力是十足的,政府负债自然也就高起来了。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房地产和政府负债这两个行业是社会融资的主力,从贷款规模角度来说占到了银行存量贷款规模的1/3以上,基本可以这么说,现在中国的产业分三类:
房地产、政府基建和其它。
即便如此,其巨大的货币吞噬能力依然是银行无法满足的。
从房地产看,去掉个人购房贷款,2013年新增表内房地产贷款(也就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造房子而向银行申请的贷款)仅0.64万亿元,而按我们的推测,全年房地产融资需求是5.7万亿,也就是银行能够提供的表内贷款只有房地产行业实际需求的一个零头,而房地产企业在国内的发债渠道、二级市场再融资渠道,受制于国家政策都很不通畅,那么,这些资金缺口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