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1021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叶嘉莹《西北有高楼》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旧诗有一个传统:

它的文字本身往往就||能引起人向某一个方面的联想。

上次我说过,《青青河畔草》那一首中所用的“青||青”、“盈盈”、“皎皎”、“娥娥”等词语||,在诗中培养出一种外露的、不甘

寂寞的气氛。

而这首诗与那一首不同||,它的开头第一句“西北有高楼”,就把人引向一种脱离世俗的高寒境界。

因为,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是寒冷的,东南是温暖的。

所以在中国的旧诗里,一提||到北方或西北,就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同时,高楼形象的本身,也往往代表着一种孤高并与世隔绝的环境||。

李商隐有—首诗说: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当秋雁开始从北向南飞的时||候,叫了一夏天的蝉也就停止了喧哗。

诗人也许是真的听到了雁声,从而内心就产生了||一种从喧哗到凄清,从炎热到寒冷的感受,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一种摆脱了世俗喧嚣的境界。

高楼浸在如水的月光||之中,不但高寒,而且晶莹皎洁。

“青女”是霜||神,“素娥”即嫦娥,都是居住在高寒境界里的人物。

她们||不但能够耐得住寒冷、孤独和寂寞,而且越是寒冷、孤独、寂寞,越是能够显示||出她们的美丽。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这么多联想,但“西北有高楼”这几个字毕竟还只||是一个理性的说明,这是不够的,他还要给你一个更具体的形象,那就是“上与浮云齐||”。

“齐”是平的意思,那西北的高楼和天上的浮云一样高!

这真是一开口就||把人的目光引向半天的高处。

这里这种境界,与《青青河||畔草》的那种气氛显然不同。

古人写诗的时候,如果||是写一个女子,往往先写她出现的背景和气氛,而这些是和||人物的品格结合在一起的。

李商隐写一个女孩子说“碧城十二曲栏杆”,你想一||想,居住在这样美丽环境之中的女孩子,她的内心应该有多么美丽、委婉!

而现在我||们这首诗中还未露面的女子,她所居住的环境不仅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的高寒,而且也有“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的美丽。

“疏”,有“通”的意思,是怎样的“通”呢||?

就是“刻穿之”。

中国旧式房屋的窗户都是木头的,上边有窗格子。

讲究的||木窗,上面的窗格子往往雕刻出弯弯曲曲的花纹。

这花纹当然是刻通的,||而且互相交叉,所以叫作“交疏”。

“绮”是“||文缯

也”。

古代的丝织品,没有花纹的是素||绢,有花纹的就叫文缯。

那么“结绮”是什么意思呢?

李善的注解||说是“刻镂以像之”,就是说,那木窗棂上刻出来的花纹就像丝织品上||织出来的花纹一样美丽精致。

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结绮”是指用有花纹的丝绸制做窗帏系在窗前。

诗歌可以有多义,这样讲也||是可以的。

总而言之,“交疏结绮窗”这五个字给人一种精致、美丽的印象,而这里边||实际上也就包含了对人物形象品格的暗示。

“阿阁三重阶”的注解比||较复杂,李善引了《尚书中侯》里的一句话“凤凰巢阿阁”,又引了《周书》里的一句话“||明堂咸有四阿”。

明堂是一种很高大的建筑,古代各种重大的典礼活动都在明堂||中举行,而明堂一般都是有“四阿”的。

郑玄《周礼注》说,“四阿||”就是后来的“四柱”。

其实,我们也可以不必做这么详细的考证,总之凡是能够称||为“阿阁”的,必然是那种很高大的建筑,而且不会只有一层。

这个“阿”||字,就是极言其高大的意思。

秦始皇曾经盖过一个很高大气派||的宫殿就叫作“阿房宫”,那么什么是“三重阶”呢?

中国古代||建筑是很讲究的,它不让你笔直地一口气走上去,而是走上一些台阶之后就有一个平台,||你可以休息一下再向上走。

而且,古人说到三和九这两个||数字的时候常常不是确指,而是极言其多。

“||阿阁三重阶”,并不一定只有三层,它可以有很多层||平台,所以这五个字给人的印象是极其高大雄伟、富丽堂皇。

现在你看,楼||中女子还没有出现,她所居住的环境已经渲染出一种||背景和气氛了。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写得非常好。

那悦||耳的声音是从“上与浮云齐”的高楼上飘洒下来的,你要知道,||越是那种高远渺茫、难以得到的东西,才越容易引起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音乐,本来就||是一种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古人常说:

“闻弦||歌而知雅意”,所以才有“知音”的说法。

“音响一何悲”,说明楼||下的听者已经受到“弦歌声”的感染,和楼上的歌者产生了共鸣,在心境上打成了一片。

||下边他说: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你要注意,||这《古诗十九首》有时候写得实在很妙,像这个地方,就发挥了一种||不受拘束的想像。

因为,这首诗里一共写了两个人||物:

一个歌者和一个听者。

但是——真的有这个歌者吗?

其实她完全是由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她的孤独寂寞也完全是听者自己想像出||来的。

事实上,是由于听者自己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才想像||高楼之上的弦歌者也是一个和他自己一样孤独寂寞的女子。

其实他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了。

这个“杞梁妻”是什么意思?

古代有一本书叫作《琴操》,||相传是东汉蔡邕所作,书中说,在琴曲里有一首曲子叫作《杞梁妻叹》,是齐邑||杞梁殖之妻所作。

殖死,妻叹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以立吾节||?

亦死而已!

”援琴而鼓之,曲终,遂自投淄水而死。

||崔豹《古今注》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法稍有不同||,说是杞梁战死,其妻曰:

“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

”乃亢声而哭,杞都城感||之而崩,遂投水死,其妹悲姊之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

后来,这件事又演化成了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民间故事。

总之,这里之所以||用“杞梁妻”这个典故,是着重在“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这几句话。

古代女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总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倘若既无父,又无夫,又无子,那就处于极端的孤独寂寞之中了。

这首诗是||说听者以为一定是这样一个人,才可以弹出如此悲哀的曲||子来。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两句写得也非常美。

我在讲||词的时候讲过,古代的音乐叫“雅乐”,南北朝时||流行的音乐叫“清乐”,也叫“清商乐”,所以“清商”指的是一种曲调。

但古诗中的“清商”却不是指“清商乐”,而是泛指那种||给人一种凄清哀伤之感的曲子。

为什么呢?

因为五音||之“商”在四时里边代表秋,而秋在中国传统的“五行”里边属于“金”。

||“金”是兵象,刀枪剑戟等武器都属于“金”,所以说,秋有一种肃杀之气,到了秋天,||葱茏的草木遇到这种肃杀之气就都摧败凋零了。

因此欧阳修《秋声赋||》说:

“商,伤也。

物既老而悲伤。

”“清商”||之曲是悲哀的,而“清商随风发”之所以写得好,还不仅因为它写出了那种凄清和悲||哀,与此同时还写出了一种美丽的姿态。

难道声音还有“姿态”吗?

这真的很难解释清楚||。

大家都知道,听音乐是不宜坐在喇叭跟前的,一定要有一个空间传送的距离,经||过一种空气的振荡,那声音才美。

唐人说: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是一种远远地传过来的声音,因而显得悠扬好听。

而且还不止如此,越是从||很高很远的地方传下来的声音,越是你不能够看见,不能够接触,||就越能够激发你的想像。

王国维写过一首很好的小词《||浣溪沙》,上阕是: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他说:

天已黑下来了,山顶上有一个寺庙||在落日的一点点余辉之中看得不很清楚。

那地方那么高,高得鸟儿都飞不上去,而且半山||之下已经昏暗了,你已经没有办法上去了。

可是从那个地方远远||地传来了孤独的磬声——磬是用玉石做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那声音不但对人是个诱惑,连天上的云彩都被它感动,经过那里的时||候都停下来不走了。

当然,王国维这首词接下来讲的是哲理,我||们且不去管它,我的意思是说,从高远之处飘洒下来的那种声音,总是具有一种对人诱||惑和吸引的能力,它促使你想像,促使你追求。

而且,“清商随||风发”就更妙。

因为如果没有风,声音的振动就不发生变化。

如果有风呢?

顺风的时候||声音就大,背风的时候声音就小,你所听到的那个声音,随着风的变化时远时||近、时大时小,是捉摸不定的,这就更增加了声音的美||感和对你的吸引。

“中曲正徘徊”,徘徊者,是指曲调那种低回婉||转、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徘徊;

“中曲”,就是曲子的中间,或者说中间那一||段曲子。

前边我说“清商”给人一种凄清悲哀之||感,而现在所说的“低回婉转”,就不仅是简单的凄清悲哀,而是在凄清||悲哀之中还有一种缠绵婉曲的姿态。

而且,人的内心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一段曲||子的徘徊,同时也就是人的内心的徘徊。

所以下面他说||“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楼中那个女子,她每弹一个音符的声音都传达了那么||多的哀叹。

我们常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不知肉味,脑子里总是回想着那美妙的声音||。

这里所谓“余哀”也是说,在音乐的声音结束之后,仿佛还留下说不尽的悲哀,||使你继续感到激动。

我们今天使用“慷慨”这个词,一般是说某人在金||钱方面很大方,但古人所说的“慷慨”不是这种意思,而是内心感发激||动的一种感觉。

《史记·

项羽本纪》写到项羽在垓下和虞姬告别时说,“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这里的“慷慨”,就是指一种悲哀之中的感发激||动。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是说,歌者如此投入||地歌唱当然很辛苦——不但有歌唱的劳苦,而且有感情的悲苦——但那种||苦算不了什么,如果听歌的人真能够欣赏她的歌,那么即使再辛苦也值得||。

但作者说,我所感到悲伤的不是她的辛苦,而是真正能够听懂她||的歌、体会她的感情的人实在太少了。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在于有人真正||认识你的价值。

《水浒传》里吴用到石碣村去找阮氏三兄弟,让他们入伙同劫生||辰纲,阮小五和阮小七听吴用一讲,就用手拍||着脖子说:

“这腔热血,只要卖与识货的!

”不要以为只有当强盗的这么说,孔子不是也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吗?

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由此可见,活在世上却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欣赏,那才是最悲||苦的事情。

结尾两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有的本子不是“鸿鹄”||,而是“鸣鹤”。

要想分辨这两个词用哪一个更好,你就必须熟悉中国文化的传统。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鸣鹤”和“鸿鹄”这两种鸟的形象||含有不同的寓意,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

||我们先说“鸣鹤”的含义,《易经·

中孚》的爻词说: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是说有一只鹤在山阴的地||方呜叫,而它的一个伴侣就在旁边和它互相应答||,这是一个大自然外在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一种||和谐的欢聚,所以下边就联想到,假如我有一杯好酒,我当然也要和你一同享用。

因此,如||果是“愿为双鸣鹤”,其含义就是我愿意和你做一对可以||互相应答的知音伴侣。

联系前边的内容,这个意思是可以讲得通的。

“鸿鹄”也有出处,《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请来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看到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不肯辅佐自己却肯辅佐太子,就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他在||同戚夫人饮酒的时候作了一首《鸿鹄歌》说: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缯徼,尚安所施。

”意思是,太子的翅||膀已经长成,他已经像一只高飞的鸿鹄跨越四海,我们虽然想害他,但他

已经不||是弓箭所能够伤害的了。

那么,这里如果是“愿为双鸿鹄”,则||除了成双成对的含义之外,还含有高举远骛,不再受尘世伤害的意思。

古代||诗人经常作这种高飞远走的想像,李白有一篇《大鹏||赋》,想像他自己变成一只大鹏,遇到了一只“稀有之鸟”,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