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80853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手工业与经济都会Word文档格式.docx

以今天的省区而论,分布在山东省的有10处,山西、河北、四川的各4处,主要有海盐、池盐和井盐。

东汉初年对盐的销售曾改为征税制度,而到了章帝建初末年,又废除了征税制度,恢复专卖制度。

到和帝初年,有实行了征税制度。

唐代共有盐池18个,盐井640个。

河东(山西西南)之地有大小5个盐池,“总曰两池”,每年产量很大,完全供应京师。

因而河东的制盐业受到唐朝政府的特别重视。

中唐以后,实行盐铁官卖,海盐和井盐都受到特别重视,设有涟水(今江苏涟水县)、湖州(今浙江湖州市)、越州(今浙江绍兴市)、杭州四场,嘉兴等十监(江苏省2处,浙江省4处,四川省2处,福建省1处),扬州等十三巡院,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和四川地区。

随着两淮地区盐业的发展、兴盛,扬州则成为了盐市的中心。

唐朝政府专派盐铁转运使常驻这里,监理盐铁事务,主要辖区是东南沿海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

宋代的产盐地区与唐代相仿佛,只是运销办法略有改变,实行官府专卖和商人贩运两种制度。

元代的盐务归于中书省管理,盐政更为细蜜,设立专门官员进行管理和监督。

曾先后在大都、河间、山东、两淮设立盐运司,在河东设立解盐司,在福建设立运盐司,在辽阳、两浙设立运司,在四川设立茶盐运司,在广东设立盐铁茶都运司,在广海(广东台山县广海镇)设立盐课提举司等等,以今天的地区而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省区。

元代的盐官的名称,虽然五花八门,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征税,为政府搜刮财赋,并不运盐,真正运盐的是商人。

商人在产盐地买到盐以后,在运道指定的销售地区销售。

不得跨界行销。

后来,在福建沿海出现了晒盐法,比煮盐法降低了成本,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沿海地区盐业的发展。

明清两代,盐官设置与元代大体相同,只是名称稍有变化,如运盐使、盐法道等。

其主要产区有两淮、两浙、长芦(河北沧州市,清康熙后移治天津)、山东、河东、福建、广东、海北(北部湾海岸)、云南、灵州、陕甘、辽东、四川等,已基本上与今天的主要产区相一致。

二、冶铁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铁的发现大约在西周末年。

大约到了春秋初年已经能够造铁器了。

战国时代才开始普遍使用铁器。

冶铁才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由于铁制工具锋利,价格便宜,冶铁业发展很快。

秦代时已经开始设官管理,司马迁的祖先司马昌就曾为秦朝政府担任过铁官。

汉代时期,铁官所在地和产铁地共处达53处,以今天的省区而论,陕西省6处,河南省7处,山东省12处,河北省7处,山西省5处,四川省3处,江苏省7处,北京、甘肃、安徽、辽宁、湖南、内蒙古各1处,遍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

当时,最著名的冶铁中心有邯郸、宛(河南南阳市)、鲁(山东曲阜市)、西平(河南西平县西)和临邛(四川邛徕)。

东汉时期,上述冶铁中心继续发展,而且还在南阳首先使用了水力鼓风,使冶铁技术不断提高。

从西汉武帝开始,到东汉章帝时止,两汉政府一直实行盐铁专卖,使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到东汉和帝时,才改用征税的办法,废止盐铁专卖。

可是,每当国库空虚时,又有恢复专卖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不统一,各个割据政府都有自己的冶炼中心,除制造生产工具外,主要是造兵器。

北方地区除山东各冶炼场外,相州(河北临漳县西南邺城)的牵口冶是北魏制造兵、农器械最精良的地方,夏阳(陕西韩城县南)诸山是北周冶铁规模最大的地方,每月役使8000人,营造军器,以甲兵精利著称。

南方地区最有名的冶炼场是扬州所管的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东)和冶唐(今湖北武汉市东南)两处,除了制造兵器外,多为民用器械。

另外,像铁岘(xian)山(安徽当涂东)、山白山(江苏镇江市境)等地,也都设有较大规模的冶炼场。

唐朝时期,全国各地的矿产大都得到开采,凡银、铜、铁、锡之冶168处。

南方的产铁地主要集中在宣(安徽宣城县)、润(江苏镇江市)、饶(江西鄱阳县)、衢(qu)(浙江衢县)、信(江西上饶市)诸州。

黄河流域的产铁地主要集中在今陕西、山西、山东各省,其中以泰山东南莱芜县境内的冶铁规模最大,冶场达13处之多。

唐朝的矿产不仅官营,而且也准许私人开采,官收矿税,促进了唐朝矿冶业的发展。

宋朝的矿冶业比唐朝更有所发展,既有官办,也有民营(政府收税)。

宋初的冶铁有61处之多,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河北、山西、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到了北宋中叶以后,冶铁增加到77处,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

在宋代的基础上,元代的冶铁业继续向前发展,只是以官办为主,由匠户承担。

产铁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书省和江浙、江西、湖广、陕西、云南等行省。

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矿冶业也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官办衰落,民营兴盛。

明初,主要的冶铁中心有江西进贤、新喻、分宜;

湖广有兴国(今湖北阳新)、黄梅;

山东有莱芜;

广东有阳山;

陕西有巩昌(今甘肃陇西);

山西有吉州(今山西吉县)、太平、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等,共13处。

佛山虽然未被列入冶铁中心,但明代后期,铁锅生产已闻名全国。

到了清代,“佛山之冶遍天下”,所产铁锅行销国内外。

另外,明清两代还发展了陕南的冶铁中心,主要分布在凤县、略阳、宁强、镇安、洵阳一带,其规模也比较大。

三、制瓷业的发展与地理分布我国的制瓷业是在制陶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陶器的起源大约距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但发展成瓷器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

因为瓷器要求更高的工艺水平和烧成温度,必须要用“瓷土”制坯,,否则,就只能是陶器。

陶与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瓷器原料中含氧化铁的成分必须在3%以下,烧成温度必须在12000C以上,一般均上釉子。

商周时期的上釉陶器,已介于陶与瓷之间,但还只能是原始的瓷器。

根据考古资料,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于东汉。

目前出土的东汉瓷器已经不少,有年代可考者大都在东汉晚期。

曾先后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地发现了窑址,这就证明了东汉是我国瓷器出现的最晚朝代。

直到现在,北方地区尚未发现东汉窑址,是否制造瓷器,尚难肯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瓷业都有发展,主要生产青瓷,现在所发现的窑址以南方居多。

在今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湖南和四川等省发现的窑址共有19处,以浙江为最多,达13处,仅越窑就有绍兴、上虞、余姚、鄞(yí

n)县、宁波、奉化、临海、肖山、余杭和湖州等。

越窑是南方青瓷的中心,器物胎质坚硬细腻,釉色纯净,以淡青色为主。

唐人称“越瓷类玉”,有“千峰翠色”之美。

在北方发现的山东淄博寨里窑虽然也烧制青瓷,但技术尚不成熟,器物并不能成为上品。

不过,在河南安阳发现的北朝白瓷(北齐武帝六年范粹墓中),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证明北朝时期已开始烧制白瓷。

这是制瓷史上的飞跃,为以后瓷器彩绘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制瓷业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花色品种不断增多,地区分布不断扩大。

在唐代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南方青瓷体系主要有越窑(浙江余姚、宁波、诸暨、绍兴、镇海、鄞县、奉化、临海、黄岩等)、瓯窑(浙江温州、永嘉、瑞安等)、婺(wù

)州窑(浙江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qú

)县、江山等)、岳州窑(湖南湘阴)、长沙窑、洪州窑(江西丰城、新淦(gà

n)等)和景德镇东平窑(五代窑)等,总共有35处之多,遍及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浙江省独占20处。

北方白瓷体系主要有河北邢窑(临城)、曲阳窑;

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窑、登封窑、郏(jiá

)县窑、荥阳窑、安阳窑;

山西浑源窑、平定窑;

陕西耀县窑(铜川市)等,共12处,以河南居多。

白瓷和青瓷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原料中含铁量的多少不同,随着制瓷工艺水平的发展,能逐渐控制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烧制白瓷,可见,工艺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青、白两色瓷器的典型代表是越窑和邢窑。

越窑青瓷“类玉、类冰”;

邢窑白瓷“类银、类雪”。

可见,各有特色,旗鼓相当,已很难分高低了。

唐朝的制瓷业除青、白瓷外,还有许多窑烧制黄釉瓷器和黑釉瓷器。

另外,花釉瓷器(在其它釉瓷器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和绞胎瓷器(白、褐两色瓷土揉合,拉坯成型,类似木纹)等新工艺也不断出现,把制瓷业推向新的高峰。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瓷业大发展的时期,不仅窑场遍及全国广大地区,凡有瓷土的地方几乎无不烧制瓷器,而且花色品种繁多,工艺水平达到新的高峰,出现了清代前期瓷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产品已成为国内市场货物的大宗,同时还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可以用“誉满全球”来称道。

宋元明清四朝,制瓷名窑不计其数,但最终以景德镇为最大窑场,成为真正的“瓷都”。

景德镇之所以后来居上,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就是由于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既有优质瓷土,又有遍山松柴。

同时,又有便利的水运条件。

景德镇位于昌水之南,可以顺昌水、鄱阳湖而下,直达长江,为瓷器的运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因为瓷器笨重,又易破碎,陆运总不如水运方便。

另外,景德镇又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艺人,技术力量来自全国各地,可以吸取八方之长,充分发挥制瓷工艺上的优势,从而夺取了全国之冠。

不过,就宋元明清来说,各个朝代的名窑也各有千秋,工艺上也都有新的突破。

宋代除青、白瓷外,还发明了一种青白瓷(习惯上称为影青),为制瓷业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生产白瓷的有磁州(今河北磁县)窑系诸窑(修武、鹤壁、禹县、登封)和定州(定县,窑址在曲阳)窑系诸窑(平定、盂县、阳城、介休),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和山西,其中以河南为最多。

两大白瓷窑系诸窑,品种繁多,质量不断提高,但磁州窑系以白釉下黑彩为主要装饰方法,定州窑系则以工整雅素的印花为主要装饰方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白瓷系统。

定窑花白瓷尤为珍贵,图案层次分明,线条清晰。

青瓷诸窑更多,主要有三大窑系。

其中以耀州窑系诸窑的青瓷最为精美,窑场也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南,如临安、宜阳、宝丰、新安、禹县、内乡等。

耀州窑系以刻花刀峰犀利、线条流畅,为同类产品之冠。

钧窑系诸窑有河南的钧窑(河南禹县)以及临汝东沟等,其特点是以釉色青中带红,近于蓝色,犹如蓝天晚霞一般。

龙泉窑系诸窑有浙江龙泉窑等,其特点是土质独特,含有石英、云母等,与景德镇属于同一类型。

景德镇的瓷窑兴起于五代,入宋以后,因烧制具有独特风格的青白瓷,一跃而成为全国名窑之一。

尤其是宋景德年间,烧制了一批御器,器物特别精美,底书景德年制,各地竟相仿效,名扬四海。

青白瓷除景德镇外,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许多瓷窑也烧制青白瓷,其中以福建为最多。

青白瓷的特点是青中有白,白中显青,十分美观。

元明清时期的瓷窑多依宋代,而景德镇则成为全国的中心。

这时候的景德镇,无论窑场之多,品种之繁,人数之众,工艺之高,规模之大,销路之广,都是其它窑场难以匹敌的。

元代主要瓷窑有均窑(河南)、磁州窑(河北)、霍窑(山西)、龙泉窑(今浙江)和景德镇窑。

元代时期的青花瓷为景德镇所首创,其特点是在胎坯上用钴料绘画,再上透明釉,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

另外,景德镇的釉里红,为明清釉里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代是景德镇瓷业的繁荣时期,工艺水平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