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8074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科学四下《课外活动》单元备课Word文档格式.docx

通过主题鲜明的问题,有序的活动,探究科学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对于教学理念的把握,以课标为指向,重点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每一课的大致思路

《单元备课》提示本单元研究主题,总体规划教学目标,并指示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及教学时间的划分。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一课从学生玩跷跷板的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

”并找准跷跷板与杠杆尺的结合点,引导建立杠杆的概念,以玩跷跷板的经验为基础,研究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进而研究杠杆的特性。

在讨论设计研究方法时,教师用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比如:

“你准备怎样挂钩码,让杠杆尺平衡?

”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活动方案,达到活动目的。

《玩气球》一课以3个活动“1、吹气球,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寻找空气,研究空气的特性;

3、再玩气球,深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为载体,探究空气的特性。

每一个活动目的明确:

活动一,吹气球是学生经常玩的,通过几个问题“吹大的气球里有没有东西?

装的是什么?

怎样证明里面装的是空气?

”把学生的经验与实验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也参与进来,并且在方法的验证上力求多元思维,达到了活动目的,初步感知了空气的存在。

活动二,寻找空气,让学生经历对问题做出猜想(哪些地方可能有空气)、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放在水中观察气泡等方法……),交流小结这一科学探究过程,同时在验证方法上追求多样化,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活动三:

“瓶中吹气球”的设计目的是因为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程度不深,通过对比实验学生亲身感知了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理解了空气的这一特征。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经历的也是“猜想——设计方案——验证”这一活动过程。

这三个活动层层深入,在这有序的活动中,学生理解了空气的特性,行为与思维同时参与科学学习过程。

《打篮球》一课是《玩气球》的延续,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经验、充分的实验现象面前,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以问题为主线,借助观察“注射器内空气体积的变化,特性的变化”这一可视介质,研究压缩空气的特性。

有了这丰富的感性经验,再仔细对比篮球充足气与气不足时的不同。

体会压缩空气的不同,达到学习目的。

《小小降落伞》一课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制作降落伞,其实观察是对制作方法的指导,《玩潜水艇》一课制作“潜水艇”也用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研究降落伞下降快慢是一个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沉浮的秘密》一课也是这样。

学生初次接触这类实验,需要教师细致引导,教案中学生提出问题“降落伞下降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非常具体的猜想:

比如“与伞面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与伞绳长短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定研究主题,引导设计方案,通过交流,互相评价完善实验方案。

此活动比较复杂,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还是能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的。

《玩“潜水艇”》一课,以充分观察各部分特征来为制作潜水艇做铺垫,在交流方法时,教师用这样几个问题引导“用什么材料,各作哪一部分?

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回答了这几个问题,制作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制作的要求很明确,很细致,这也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玩潜水艇时,学生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任务“看到什么现象,并把现象记录下来”。

让学生手脑并用,行动与思维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沉浮的秘密》一课,首先创设问题情境:

“同一个瓶盖,在水中有时沉,有时浮”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再用一组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猜测——验证——整理现象”感知物体“不一定大的沉,小的浮,重的沉,轻的浮”,而这一观点和生活经验是相悖的,(当然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定正确),这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便在教师引导下设计了两个控制变量的实验活动,一个是研究四个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圆柱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另一个是研究四个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瓶子在水中的沉浮情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自由研究》是对《沉浮的秘密》的拓展,通过马铃薯在清水中沉,在盐水中浮这一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们备课组的一些想法及为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做的努力,但鉴于思维的局限性,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能集思广益,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可行性修改意见,以便资源共享。

《课外活动》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活动》,共包括:

12、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13、玩气球;

14、打篮球;

15、小小降落伞;

16、玩“潜水艇”;

17、沉浮的秘密,自由研究及单元评价。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内容紧紧围绕学生在课间的一些活动展开科学探究,在对这些喜闻乐见的活动的探究过程中,提升能力,发展素质。

单元页三幅醒目的图片,把学生引入到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示了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每一课都是一个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发现这些活动中存在的科学元素,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①知道什么是杠杆尺及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方法,了解杠杆的作用;

②知道空气的特性。

如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能占据空间,能被压缩,压缩后具有弹性。

③知道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2、科学探究

①能对现象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并能根据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实验解决问题。

②在探究过程中,能做到先制定方案,再动手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案,能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

③努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探究过程相统一。

④能制作降落伞、潜水艇等便于科学探究的材料。

3、科学精神

①能对现象做出大胆猜想、假设,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分析问题初步做到有理有据,思维多样化。

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善于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建议,能与人合作。

④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

难点:

引导学生主动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逐步并养成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材料准备

①平衡尺、钩码、铁架台、直尺。

②气球、皮筋、水槽、砖块、塑料瓶、剪刀。

③篮球(三个)、注射器、打气筒、橡皮泥。

④可做降落伞面的各种材料、线绳、重物、剪刀、针、计时器。

⑤橡皮管、塑料瓶、水槽、锥子、气针、重物。

⑥身边沉浮的各种小物品,四个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个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水槽、天平。

⑦马铃薯、盐、烧杯、盒子等。

教学时间安排

课序

课题

课时

单元备课

12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2

13

玩气球

1

14

打篮球

15

小小降落伞

16

玩“潜水艇”

17

沉浮的秘密

自由研究

《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鄂教版《科学》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活动》中第1课《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

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尺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并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设计研究方案,利用简单器材,有步骤地进行关于杠杆作用的研究实验。

3、关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杠杆及其作用,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理解杠杆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课件或图片。

2、学具准备:

平衡尺、钩码、字典、直尺、固体胶等。

3、学生准备:

课前玩跷跷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吗?

你是和谁,怎么玩的?

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看同学课外玩跷跷板的情景。

3、提问:

看来,和个头差不多的同学一起能玩,和个头比自己大的也能玩。

为什么个子差别很大的人,也能在一起玩跷跷板呢?

(二)提出猜想

猜想:

教师重点引导以下二种情况:

1、对称平衡

2、不对称平衡

(三)制订计划,开展研究

1、认识杠杆尺、钩码,铁架台等实验器材。

(出示相关器材,同时教师名称。

)组装好以后教师问:

它们分别相当于跷跷板的哪一部分?

(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标准名称与刻度线。

2、提问:

你准备怎样挂钩码让杠杆尺平衡?

各小组讨论杠杆保持平衡的方法,并设计好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

杠杆尺每平衡一次,都要记录实验结果。

注意要绝对平衡,并且记录的现象要和实验一致。

(教师巡视,观察探索情况)

(四)研讨整理

1、学生汇报收集到的实验结果,把大家共同的看法记录在教材第41页,统计全班同学共发现了多少种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2、指导学生整理各种平衡的方法,并把这些平衡的方法进行比较。

3、找出杠杆尺的平衡规律,把大家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41页。

4、学生将实验结果与推测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运用研究结果,解释大个子和小个子能一起玩跷跷板的奥秘。

①两边挂码钩个数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点一样长,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

(对称平衡)

②两边钩码的个数不同,多的一边距中心的距离短,少的一边距中心的距离长,杠杆尺可以平衡。

(不对称平衡)。

课外学习与实践。

课外互相交流与本组不同的平衡方法。

第2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

在日常的生活中,类似小个子和大个子玩跷跷板的现象很多,说说这些现象中,两边物体平衡的道理是什么?

(课件展示教材第42页场景,引导学生做完整流畅的表达。

2、学生汇报后提问:

如果杠杆已经平衡,这时改变一边的物体离杠杆支点的距离,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提出猜想,引导学生思考

(1)学生做出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