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8073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159 大小:2.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1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doc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主备:

东关小学

三年级下册

东关小学数学教研组

备课者的话

我校编写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导学案》是根据北师大版教教材内容进行编写,主要供广大老师们教学参考之用。

参加导学案编写的是我校三年级数学教研组教师,各章节的执笔人是陈亚汝(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学)、王志平(第二单元乘法)、张廷燕(第三单元)、李红霞(练习一及旅游中的数学)、何鑫山(第四单元面积及练习二)、李沛怡(第五单元认识分数及练习三)、杨晓丽(第五单元认识分数中部分练习课及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部分课时)、陈燕(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部分课时及体育中的数学)、高彩霞(整理与复习)。

由张彩琴老师初次审定,最后由张月军老师统稿。

我们在备课时围绕“三要素五环节”进行备课,尽可能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与时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导学案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希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于2013年2月19日

目录

一元、角、分与小学……………………………12

森林旅游………………………………………27

二对称、平移和旋转……………………………32

三乘法……………………………………………47

整理与复习

(一)……………………………67

旅游中的数学…………………………………71

四面积…………………………………………75

五认识分数……………………………………93

整理与复习

(二)…………………………117

六统计与可能性………………………………123

体育中的数学………………………………107

总复习…………………………………………………………134

三年级数学学科下册导学案

主备学校:

东关小学合作团队:

三年级数学教研组

主备人:

陈亚汝张彩琴陈燕王志平何鑫山李红霞

高彩霞陈燕李沛怡杨晓莉张廷燕

初审人:

张彩琴陈亚汝

终审人:

张月军

一、教材分析

 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

学习本册教材要初步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图形的变换,理解乘法与面积的联系,体验统计平均数的必要性,以及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等等,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意识,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

本册还安排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三年来所学的数学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下面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本册教材的编写作一些说明。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2.第三单元“乘法”

  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第五单元“分数”

  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第四单元“面积”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数学”和“体育中的数学”等3个较大的实践活动外,还在正文或练习中提供了如下的实践活动:

  1.到商店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

  4.收集一些对称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5.用纸剪出一个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6.设计旅游计划。

  7.厨房铺地砖的设计方案。

  8.制作七巧板。

  9.调查你和同学的身高,计算你们组的平均身高约是多少。

  10.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交流。

  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一)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

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初步建立小数概念。

在“买文具”时,会看到文具标价牌上用小数表示它们的价格,从而自然地引入小数;经历把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改写为几元几角几分、再把几元几角几分改写为小数表示的过程,初步理解小数的具体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的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第二课“货比三家”,要建立小数大小的初步认识。

在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自己的购物经验,交流比较两个小数(价格)大小的多种方法:

既可以把两个小数都改写为几元几角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找到一个适当的整数为中介,通过它间接地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切忌把成人认为更简单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更简单的方法可能也更理性、更抽象,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不良后果;如果更简单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那应该鼓励。

在进一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很可能提出“去哪个文具店买橡皮便宜”的问题,它涉及到比较3个小数的大小,要找出其中最小的一个,更具有挑战性。

这个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答;然后再引导他们体会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的策略,即先比较其中两个数的大小;再拿其中较小的数与第三个数比较,就能找出最小的小数。

经历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体验进行有条理地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课“买书”与第四课“寄书”的问题情境,是为理解一位小数加减运算的意义及算法而创设的。

前后这两节课的区别在于,前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后者学的是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这两节课都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算法的基础上,独立去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关键环节是经历小数加减的竖式算法的抽象过程,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把小数点对齐,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就类似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多位数加减的竖式计算。

学生必须体会这一点,那么,小数加减法便可以融合到学生整数加减法已有的经验之中,学生对小数加减法不但不再感到陌生或负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二)平移、旋转和对称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把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第一课“对称图形”,让学生先观察、欣赏民间剪纸的艺术作品,再经历“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等操作活动,逐步感知什么是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进而在直观辨认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的分类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方格纸(钉子板)上画(围)出对称图形,用几种基本图形进行组合,摆出(构成)对称图形,从而初步形成对称图形的概念。

  第二课“镜子中的数学”,向学生呈现生活中有趣的镜面对称现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

第18页练习第1题“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

”并给出3个答案供选择,很有挑战性;其实这3种答案都有可能,取决于镜子放在适当的位置。

经历这样的空间位置与图形的探索,空间观念是会大有长进的。

  第三课“平移和旋转”,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旋转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感性认识;并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去逐步感悟这样一个道理:

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平移的两个基本要素,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它,但不能也不必要把它归纳成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们。

  第四课“欣赏与设计”,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平移、旋转与对称在创作图案中的应用,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提供机会,获得创作图案的初步经验和体验。

  (三)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

  第三单元“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

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

12×40=12×5×8=?

120×40=60×2×40=60×80=?

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

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得下吗?

”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