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9940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学生版文档格式.docx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步

(1)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完成,为国家开展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的任务

“一五”计划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造与建设并举(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到1956年年底,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问题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成功的探索

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国开始探索

1956年中共八大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完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主要任务

(1)分析社会的主要矛盾

(2)确定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制定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60年经济调整

1959-1961,出现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方针

1960年冬,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作自我批评

失误

表现及影响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1958年,“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厂、大办农业,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1958年,发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失误原因

1、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

3、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4、没有正确认识“左”倾错误。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

劫难

表现

“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陷入瘫痪

整顿

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交通堵塞现象消除,国民经济迅速回升(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名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的状态)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持社会安定,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文革”结束后,党中央一些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我国经济建设在徘徊中前进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

1、思想上: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2、政治上: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组织上:

平凡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4、经济上:

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1、伟大转折: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2、光辉标志:

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发展生产力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

1、农村实行政教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分配中搞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十分缓慢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前提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家田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用农民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经过

安徽、四川-------全国农村普及

影响

是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发展乡镇企业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事实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市

国有企业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1、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2、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在分配改革方面,把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改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阶段

1、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4)2、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阶段(1985---1992)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2---1997)4、实施债转股政策阶段(1997至今)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对外开放

国际

1、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2、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3、国际形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国内

1、“文革”的破坏导致经济崩溃,“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过程

开发经济特区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3、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新疆喀什为经济特区

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2、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沿海经济开放取得开辟

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概况:

1984年,设立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2、目的:

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1985---1992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

2、作用:

(1)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2)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技术开发区

1、概念: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人才、技术、知识密集

3、目的:

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4、作用:

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5、

开发上海浦东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2、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优势

1、经济和文化基础2、地理和交通优势3、人才和产业优势4、政府的开放政策

成果

1、成为新型高科技产业和现代产业的基地2、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3、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1、“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2、“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程度的开放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3、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提出了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2、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

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市场起基础调节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1、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它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有利于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3、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

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

以西方列强的武装侵略为手段的,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出现,但是中国却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