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905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7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时间条件迅速、长期埋藏

成岩条件压实小和重结晶作用微弱

4、化石的保存类型(根据化石保存特点分)

(1)实体化石:

经过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2)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根据其与围岩的关系分4类:

印痕化石:

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者是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

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

核化石:

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者是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形态类似的实体。

包括内核、外核。

铸型化石:

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矿质充填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遗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

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遭受破坏而未能保存为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脂肪酸、氨基酸)残留在岩层中。

5、化石的分类等级是什么?

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6、化石命名的优先律、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是什么意思?

单名法:

属(各亚属)及其以上单位的学名用一个词位来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

双名法:

种的命名用用两个词表示,在种名前加上它所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第一个字母小写,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

三名法:

亚种的命名在属和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

亚种名第一个字母仍小写。

优先律:

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学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未定种sp.不定种sp.indet相似种、比较种cf.亲近种aff.新属gen.nov新种sp.nov

第三章

1、什么是集群绝灭与背景绝灭?

地史上短时期内许多门类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界绝灭率突然升高的绝灭方式。

地史上绝大部分时期具较低的平均绝灭速率(百万年0.1-1个种)的绝灭方式。

2、什么是渐变论和间断平衡论?

达尔文认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作用使微小的变异在极其漫长的世代遗传中积累出现性状分歧,进而在遗传中积累达到种的等级,就形成新种,他认为自然界没有飞跃,这种观点被称为渐变论。

间断平衡论:

生物界即存在相对均匀、缓慢、渐进的发展变化,也存在不均匀、突然、瞬时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两种过程相互交替出现。

生物演化是突变与渐变的辨证统一。

3、什么是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

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生物器官一经退化,就不会在其后代中恢复原状,已经退化消失了的器官也不会再度出现。

4、什么是相关律和重演律?

相关律:

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重演律:

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单重演。

5、地史上集群绝灭有几次?

各在什么时期?

5次:

奥陶纪(O)\志留纪(S)D3f1\D3f2(法拉斯\法门)P\TT\JK\E

第四章

1、原生动物概述:

真核单细胞动物;

是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有机体;

个体微小;

具有“类器官”;

有些种类具有骨架或能分泌外壳;

生活于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

2、古生物学家把生存时限短\地理分布广\保存好\易于在一定地层中发现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3、蜒壳的基本形态及构造?

指出图中构造名称

4、腔肠动物概述:

珊瑚

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

有明确的组织,但无真正的器官分化;

身体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两侧对称;

体壁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胶层组成;

外胚层细胞可分泌钙质或角质外骨骼,但有的腔肠动物不具造骨能力;

中间有一空腔,司消化和吸收,称为腔肠;

在消化腔中央有口,既是食物进口,又是废物排泄口,口的周围具一圈或多圈的触手;

有些种类具有刺细胞,有御敌作用;

上面的口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

大多数为海生,少数生活于淡水;

腔肠动物的两种基本形态是水螅型和水母型。

水螅型营固着生活,水母型营漂浮生活

5、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

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

单带型隔壁+横板

双带型隔壁+横板+鳞板隔壁+横板+泡沫板

隔壁+横板+中轴隔壁+横板+中柱

三带型隔壁+横板+鳞板+中轴隔壁+横板+泡沫板+中轴

隔壁+横板+鳞板+中柱隔壁+横板+泡沫板+中柱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6、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

软体动物概述:

双壳纲、头足纲

Ø

数量多、分布广,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

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上均有代表,如蜗牛、田螺、乌贼等;

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并且常分泌钙质硬壳;

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当肺呼吸

双壳纲—1.概述

水生、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瓣外壳→双壳纲

由两瓣外套膜包围成外套腔,腔内具瓣状鳃→瓣鳃纲

足位于身体前腹方,常似斧形→斧足纲

有些种类足后伸出一簇丝状足丝,用于附着在外物上,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其足常退化;

背部以铰合构造和韧带相连,壳内以闭肌伸缩司壳体开合;

后方以进、出水管司代谢作用。

2.双壳类基本特征

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

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

固着、躺卧、漂游生活者壳形变异

 

3、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

确定壳的前后可据下列特点:

①一般喙指向前方;

②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为长;

③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

④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⑤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

⑥外套湾位于后部;

⑦单个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

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时(异柱),前小后大。

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

头足纲————1.概述

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

全部海生、食肉动物、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两侧对称,头、眼发育、位于前方,中央有口。

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周围,用于捕食;

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是独特的运动器官。

头足类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都较其它软体动物发达

鳃呼吸四鳃:

具外壳二鳃:

具内壳或无壳

2、外壳类基本特征——壳饰

•光滑或具装饰

•平行壳口边缘:

生长纹、生长线

•平行旋卷方向:

纵旋纹、纵旋线

•垂直旋卷方向:

横肋

•网状饰

•壳刺和瘤

3、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

菊石式:

鞍、叶都分出许多小叶。

齿菊石式:

鞍浑圆,叶部呈锯齿状。

棱菊石式:

叶部呈尖棱状,鞍叶数目较多。

无棱菊石式:

鞍、叶都呈宽圆状,鞍叶数目较少。

鹦鹉螺式:

无明显的鞍叶之分,呈平缓的波状。

4、鹦鹉螺类体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有哪几个类型?

依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划分。

5种类型:

无颈式:

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直,仅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外凸

弯短颈式:

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

隔壁颈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有的存在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

门类最庞大,占现生动物的85%,如虾、蜘蛛、蚊子、苍蝇等;

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

体节愈合成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

每一体节通常具一对附肢,附肢又分成若干节;

体披甲壳或厚皮,几丁质或磷酸钙质,脱壳生长;

三叶虫身体扁平,披以坚固的背甲,腹侧为柔软的腹膜和附肢。

背甲为两条背沟,纵向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

背甲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较硬。

长卵形或圆形,通常长3-10cm,最小不及5mm,最大可达70cm。

从结构上可分为头甲、胸甲和尾甲。

1、三叶虫头甲的构造特征有哪些?

2.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

三叶虫面线:

穿过眼和眼叶,眼叶前端的为面线

前支,眼叶后端的为面线后支。

根据面线后支延伸方向分四种类型:

后颊类面线——后支交于后边缘

前颊类面线——后支交于侧缘

角颊类面线——后支切于颊角

边缘式面线——面线处在头甲边缘,从背视看不到

腕足动物

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具真体腔、两侧对称的无脊椎动物;

两瓣壳,大小不等;

壳质主要为钙质或几丁磷灰质;

滤食性生物,摄食器官是纤毛腕;

腕足动物壳体外部构造特征?

半索动物门笔石纲

口索:

口腔背面向前伸出的一条短盲管。

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绝灭生物,经石化蒸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

正笔石的十种胞管类型及其特征?

12、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特征?

固着(树形笔石)或漂浮(正笔石)。

可以生活在滨海—半深海。

往往保存在页岩中,即黑色笔石页岩,反映了缺氧的还原环境:

页岩相、黑色笔石页岩相。

地史分布:

€2—C1(O-S盛)

第五章脊索动物和古植物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身体背部具一条富弹性而不分节的脊索支持身体。

具背神经管,位于身体消化道的背侧,脊索(脊柱)就在它的下方。

具咽鳃裂,水生的脊索动物终生保留咽鳃,而陆生的脊索动物仅见于胚胎期或幼体阶段。

1、脊椎动物亚门的分类?

有头、躯干和尾的分化,又称有头类;

脊索只见于个体发育的早期,以后即为脊柱所取代;

躯干部具附肢(偶鳍或四肢),少数种类附肢退化或消失;

除无颌类外,均具备上、下颌;

具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背侧,其末端发育为大脑,循环系统位于身体腹侧;

具内骨骼;

2、两栖纲的一般特征及进化意义?

(两栖类登陆的条件)D3-现代,C-P繁盛

(1)成年用肺呼吸,肺功能不完备,靠湿润的皮肤帮助呼吸

(2)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3)早期身披骨甲或硬质皮膜防止水分蒸发。

3、爬行纲的进化特征C2-现代

(1)终生用肺呼吸,可以完全摆脱水体;

(2)身披鳞甲或角质板,能保护身体,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3)大脑较发达;

具五趾型四肢;

骨骼全面硬骨化;

(4)繁殖后代出现了羊膜卵。

包裹胚胎,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

可在陆地上进行繁殖。

4、鸟纲J-现代.

(1)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

(2)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37.0-44.6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