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434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文档格式.docx

1、重点:

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难点:

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问题探究法;

3、分析归纳法

4、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总结上节课的知识内容,导入本节课题。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和学习重点。

一、正面战场的抗战

展示PPT,让学生读书完成下列表格。

(一)防御阶段

1、淞沪会战,意义: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忻口会战,特点:

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平型关大捷,特点:

华北战场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特点: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4、武汉会战,特点,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5、结果:

1938年10月,武汉广州陷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二)毛泽东思想成熟时期:

发表《论持久战》、内容及意义。

(三)相持阶段

1、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2、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大后方,意义:

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物质和精神基础。

展示PPT,设问: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作用?

①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使抗战成为持久战;

②为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1、让学生们阅读教材内容,完成知识表格,突出战绩战役特点的知识点,让学生清楚的掌握战争过程中的战役的侧重学习内容。

2、培养学生筛取有效信息能力。

3、通过展示相关文字材料及数据,让学生们能辩证地认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作用。

二、敌后战场的抗战

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百团大战:

时间、地点、指挥、军队、作用

3、皖南事变:

国民党顽固派对华中的新四军军部发动的一次突然袭击,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

4、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制度: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

设问:

你如何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

①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抗战胜利的保证。

②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主战场;

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主战场。

③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摩擦(如皖南事变)。

1、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了解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让学生辩证地认识两个战场的关系。

三、东方主战场

1、反法联盟建立:

背景、时间、标志、性质、意义。

性质: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组成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2、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

(了解中国国外战场的开辟,介绍戴安澜将军的英勇事迹。

PPT展示)

3、开罗会议:

时间、地点、内容

4、中国战场的地位

1、通过了解国际反法联盟建立的史实,及从三十年代以来中国抗战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作用,认识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背景、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内容:

毛泽东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提出党的政治路线;

选举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胜利

(1)胜利标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2)胜利原因: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依存;

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国民党始终坚持抗战;

中共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和游击战的战术;

日本发动的是侵略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其他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胜利。

(3)胜利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展示相关资料: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合教材知识内容,归纳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让学生们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们正视历史,正确对待现今中日关系,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总结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国难,最终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课后反思

教材容量大、内容多、知识线索事件多,没有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讲解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束。

新教材增加一些史料,包括文字、图片、文物等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新教材中全面的通史知识体系,对于历史知识基础欠缺的高一新生而言,学习难度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

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把握不好,重难点不突出。

_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民党自成立起,对太平天国一直采取隐恶扬善的态度,持完全肯定的立场。

“太平诸杰,被视为民族革命英雄及革命先进”,与此相反,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与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一样,被斥为“汉奸”或“反革命英雄”予以全面否定。

1930年后,国民党高官和部分受国民党主流观点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其中的右翼,面临着“外患内忧”的新形势,在政治上效法曾国藩当年“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思想文化上则采取以保卫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立场,完全背离了自己过去的民族主义革命,(时势不同)否定太平天国运动也就是必然的了。

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目的,即要坚持“秉笔直书”、写信史,决不能因政治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真实,这是国民党对太平天国“始则是之,终则非之”所提供的一条历史启示。

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而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

——摘编自方之光等《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评价转变的历史启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评分标准:

示例一观点:

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应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

论证:

从反清革命需要出发,国民党肯定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后来又从维护白己统治和反共反革命需要出发,转而肯定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和湘军,全面否定太平天国,这就势必要背离历史真实,歪曲、篡改颠倒历史的真相。

以政治标准为第一性来评判历史事件,背离了唯物史观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结果必然不会准确客观。

总之,对于类似太平天国这样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我们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而决不能采取“好就是绝对好,坏就是绝对坏”的形而上学的非科学态度。

示例二观点:

时势不同,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

国民党成立初期,孙中山力争以民族革命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而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这时国民党完全肯定太平天国,视“太平诸杰”“为民族革命英雄及革命先进”,显然是出于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国民党公开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发起血腥镇压和屠杀广大工人农民和共产党人的反革命政变;

随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多次“围剿”红军,并将红军比作是太平天国,这一时期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总之,时势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

历史研究与评价,我们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把真实“历史内容还给历史”,历史学不能成为“政治的奴婢”。

【解析】

【详解】

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材料中的“历史研究必须坚持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目的”“决不能因政治需要歪曲篡改历史真实”“而应当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等信息,以及材料反映的国民党对太平天国运动态度的变化,首先确定论题如“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应采取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或“时势不同,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

如确定“时势不同,国民党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可以联系所学从国民党态度变化的原因,即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是出于反清革命的政治需要,而否定太平天国运动,完全是为了政治上维护和巩固统治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据此得出结论:

时势的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评价。

本题的解答要做到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四大发明在中国

四大发明在世界

造纸术: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此后纸张开始代替竹帛,在全国推广。

公元6世纪后,我国的造纸术不断外传。

使朝鲜、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先后学会了造纸术。

纸从此成为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术:

公元6世纪初的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在8年间,毕昇又创造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又一项重大贡献。

火药:

公元8—9世纪,炼丹家知道硫磺、硝石与木炭混合燃烧时,会发生剧烈的反应。

这样,在唐代就发明了以这三种物质为原料的黑色火药。

到宋元时期,先在军事上得到使用,出现了最早的火药武器。

火药在13世纪时传到阿拉伯各国,阿拉伯和波斯把制造火药的硝称为“中国雪”。

14世纪以后,我国制造火药武器的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

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针出现在战国时期,称为司南。

到宋代后期,人们又开始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到元代时,航海已完全靠罗盘指南针指引航向。

随着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发展,指南针及应用技术先后传到阿拉伯地区,并很快传到了欧洲。

——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

从中任选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观点合理、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

(示例)论题:

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论述:

中国: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文化发展;

促进教育发展;

有利于文化下移;

壮大市民阶层,有利于文明传播。

世界:

印刷术传到世界,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交流;

尤其对欧洲的近代转型起了重要作用。

结论:

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文化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促进人类文明交流融合,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材料“活字印刷术从13世纪后传到朝鲜、日本,到15世纪中叶,欧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