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 重点Word格式.docx
《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 重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复习资料 重点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种理论品质便是关键所在。
4.坚持马克思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5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单选题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的基础上,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1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
1834年第二次,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
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法、英、德、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
显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2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的性的人物是乔。
威。
弗。
黑格尔和路。
费尔巴哈。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昂立。
圣西门、沙尔。
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
欧文。
3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一章重点:
1.什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事实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该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什么是物质?
物质的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做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意识的本质是?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辨析: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否矛盾?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6.实践的本质?
:
①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③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具有物质性,④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7.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8.马克思认为: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9.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10.辨析: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消灭矛盾吗?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体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
和谐是相对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发展出和谐状态。
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果。
1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2.论述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百年正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给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的他,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5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规律及其客观性: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③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他的存在不依赖人的意识。
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选择题:
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使其实质和核心。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他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3.矛盾的定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4.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5.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民间所说的“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法。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第二章重点:
1.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3.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4.认识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形成:
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虽然生动,形象,但还不深刻。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抽象,间接的,他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6.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既反映论的一般原理的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7.辨析:
有用就是真理,这句话得正确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的。
我们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做客观存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实用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久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所以这句是不对的。
8.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绝对性的镇里又是辨证转化的。
9.简述真理与谬论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10.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1、价值及其特性:
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第三章重点:
1、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得基础和前提。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的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