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82006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

《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阅读作文第2次课教案Word格式.docx

这,它。

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

它,它们。

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

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

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

去,往。

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

此处作实词)

【练习】

1.解释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⑤吾欲之南海,何如()⑥怅恨久之()

⑦宋何罪之有()⑧无丝竹之乱耳()

【以】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

把,拿。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

用,拿。

以刀劈狼首。

(《狼》)

③译为:

凭,靠。

何以战。

④译为:

根据,按。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⑤译为:

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

来,而。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

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

以为,认为。

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

解释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⑤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⑥以塞忠谏之路也()

【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并且,而且。

黑质而白章。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

就,然后。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

但,却,可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

如果,假如。

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练习】

解释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广起,夺而杀尉()④默而识之()

⑤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⑥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于】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

从,在。

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

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

3、表示对象,译为:

对,向。

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

被。

则人之食于虎也。

(《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

比。

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解释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③胡不见我于王()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则人之食于虎也()⑥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三、综合练习

1、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多助之至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笑而止之曰呼尔而与之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1-3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

(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

(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

1、解释下列词

(1)仕于南方仕:

(2)席上食菱食:

(3)欲以去热也以:

(4)欲以去热也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初中文言文虚词猜读八法

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

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

以下八法,可供参考。

1、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

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

代词,译为“你”、“你的”;

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某所,而母立于兹”

中找出“而”字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⑥应作为代词“你的”解释。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3、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如“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

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4、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又如“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

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

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尤其需注意,在句末动词后,有时是兼词“于此”,如“风雨兴焉”。

在句末形容词后,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盘盘焉,×

×

焉”。

5、全句关照法

  许多文言虚词的意义不存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

如作语气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息息相关”的。

  以“也”为例: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表判断);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表陈述);

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表解释);

④“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表疑问);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表感叹);

⑥“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句中表舒缓语气或停顿);

⑦“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表祈使)。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

文言句式有两大类: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

如:

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

”),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

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

“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如……何?

”“若……何?

”“奈……何?

”(“如太行、王屋何?

”),“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比如,要判别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均之二策”诸句中“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

①中“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中“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③中“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起提宾作用。

④中“均”是动词,作“权衡”解,“二策”是名词,由此断定“之”与“二策”一起为“均”的宾语,作代词“这样”解。

可见,抽主干、析结构、判功能,不失为简便的虚词推断方法。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

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第二课时

句读趣闻:

一个媒婆为一小伙子说媒,男方问姑娘长得如何,媒婆写了帖子:

“小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没有麻子”。

男方一看,女方“小脚不大,周正,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觉得虽无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姿,却也无可挑剔,便应下这门亲事。

待迎娶过来,见新娘是个点脚(走路略瘸),秃头,又长了一脸麻子,真气得要死……

一、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