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62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解读62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62 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增加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基层管理组织,社会救济和优抚措施。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管理。
(6)增加中外历史上货币、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关税、个人所得税。
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由必修变选择性必修。
模块2:
经济与社会生活
(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增加了由古至今人类对食物的获得、利用、保存及交流等。
(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内容与2003年版课标必修2一样。
(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增加了人类居住环境的变化,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问题。
学科%网
(5)交通和社会变迁:
增加了古代交通运输。
20世纪交通运输由必修变为选择性必修。
(6)医疗与公共卫生:
新增了古代医学及疾病、现代医疗卫生体系。
模块3:
文化交流与传播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增加了世界各地的文化。
(3)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增加了世界人口迁移与文化认同。
(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增加了商路的开辟及商业与文化的关系。
(5)战争与文化碰撞:
增加了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新增内容。
(7)信息革命与文化共享:
选择性必修课程(2017年版具体内容)
【内容要求】
本课程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
本课程由6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家的产生,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建立组织和制定规则。
以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主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
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都是国家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则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
学习这些内容,加深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上层建筑的各领域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1.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3法律与教化
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期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4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1.5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
1.6货币与税收
了解中外历史上货币发行和使用情况,以及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教学提示】
1.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历史上的国家制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探明某一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与该制度有关的历史渊源;
在了解该制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一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并认识该制度对当时及以后的影响。
2.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
一是要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国情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明了某一制度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是要对某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缺陷进行辩证的分析;
三是要注意某一制度是否在以后有不断完善或问题暴露、积累、激化的情况等;
四是对国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时,要避免简单的类比和抽象的优劣评判,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不同国家各自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
如,通过了解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人的主张,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进行比较分析。
学科&
网
3.在本模块各学习专题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一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如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民众层面等,以深入认识某一制度的作用及影响;
或从中央与地方、法律、经济、民族、教育、外交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察。
4.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注重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认识历史;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判,使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正确解释历史上政治文明的演进:
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相关内容的整合,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为便于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示例:
活动主题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题1.1)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演变,分析并理解这一关系的特征。
2.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以典型的史事作为例证,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3.通过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确定各组的研究主题(如按历史时期分组,分别探讨各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各方面的情况;
或按地方行政层级、财政税收、军队编制与部署等专题分组),分别梳理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各组制订具体研究计划,明确分工;
分别搜集和研读有关材料,如阅读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论著,利用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等。
3.各组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撰写本组的研究报告。
4.组织全班的报告会,各组代表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并解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
5.各组在报告会的基础上,对本组的研究报告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更为完善。
6.将各组的研究报告汇总,编成文集,作为本模块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活动说明
本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题探究,对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有着密切关联。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分工与合作,以及对研究成果的不断完善,提高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认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主要发展线索,同时能够简单了解欧美国家在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及其历史渊源,并且初步掌握当代中国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措施的由来和概况(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制度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变化,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臻于完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程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劳作与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了解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的变迁,将有利于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商业贸易的意义;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2.5交通与社会变迁
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认识20世纪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对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的意义。
2.6医疗与公共卫生
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本模块教学是从历史发展的多个角度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进行考察,以一个特殊的领域作为考察的视角,引领学生深入了解经济与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2.教师在进行本模块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生活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
这一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充满着延续与变迁、偶然与必然、局部与整体的互动,让学生尝试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认识历史问题。
3.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地理条件、人们的社会活动与实际生活等有着密切联系,与学生的现实感受及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现实性。
因此,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形成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
学科@网
4.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多元特点与全球化趋势。
一方面,各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和统一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各具特色;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对世界各地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5.本模块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历史学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
在本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合作,了解不同学科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成就,如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各科知识认识历史。
活动主题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专题2.1)
1.考察中国外来农作物的来源,了解它们是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传入中国的,以及这些物种引入中国后的情况。
2.以考察的外来农作物为例,认识外来物种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如粮食生产、饮食习惯、生态环境等),进而探讨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1.教师可先概括介绍人类历史上物种交流不断扩大的情况。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某种外来农作物(如胡萝卜、马铃薯、甘薯、玉米、西红柿、西瓜、南瓜、辣椒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材料搜集和整理,考察其来源及引入中国的情况。
3.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粮食生产、民众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物种交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