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7957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宁市全市就业工作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就业优先”这一主线;

坚持就业数量增长与质量增长并重,坚持稳定就业和扩大就业两手抓;

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三大群体的就业工作;

积极做好产业拉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培训促进就业、服务助推就业“五方面”工作;

把就业工作向素质、平等、市场、统筹“四个方向”转变,精细、创新、长效的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就业工作。

2011年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

全市预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2.32万人;

失业人员再就业4.2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0.6万人。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4.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新增就业竞争能力培训1万人,职业转换能力培训2.8万人,转移就业能力和技能提升培训2万人。

企业失业保险参保43.88万人,征缴失业保险2.15亿元。

一、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

结合省下达的各项就业责任目标,科学制定我市2011年就业目标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就业各项目标任务,提请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2011年政府就业目标责任书,细化、落实目标责任制。

加强对各县(市、区)就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导和调度,推动工作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全面落实就业优惠政策。

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新一轮税收优惠政策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发挥政策促就业的作用,扩大就业容量,增强就业稳定性。

继续加大对各项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强化调度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政策培训和宣传力度,使群众及时了解掌握政策,发挥优惠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最大作用。

全面落实税费减免、提供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创业补贴、创业岗位开发补贴和担保贷款贴息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巩固发展服务型企业、商贸企业等企业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

重点落实《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通知》(鲁财税〔2010〕76号),抓好政策对象认定工作。

落实发展家庭服务业指导意见,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抓好家庭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

继续指导各类企业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

二、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三)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市级设立1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园和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各县(市、区)和高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或孵化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搭建集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展示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创业服务平台,确保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能够参加创业培训,并获得创业指导服务。

2011年全市至少引领200名大学生创业,每个县(市、区)至少引领10名大学生创业。

(四)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多渠道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结合我市实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需要,依托大运河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级济宁高新区和北湖生态新城建设,做大做强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开发智力密集型、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举办战略新兴产业、服务业等各类主题的招聘洽谈会,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毕业生就业。

(五)着力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继续加大对各类基层就业项目的统筹,做好2011年“三支一扶”和“全科医师培训”的招募和管理工作。

推进“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作,探索实施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等新的基层就业项目,力争全市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高校毕业生。

适时启动“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活动”和“特殊岗位教师”项目,鼓励服务期满的毕业生留在基层服务。

鼓励通过公开招聘、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实公共服务、社会管理队伍。

2011年全市新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0处,接纳见习生1000名,各县(市、区)至少建立1处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吸纳不低于30名高校毕业生见习。

加强就业服务和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研究拟定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

(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不断推进高校教育改革。

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检查评估,通过评估,引导高校加大学科专业、类型结构调整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实训力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

(七)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

将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服务纳入就业信息网,通过“济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升级为济宁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服务的信息共享。

将毕业生就业服务向街道(办)、社区延伸,建立毕业生就业失业登记与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缴纳联动机制,将离校后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纳入其学籍或户籍所在地失业人员统一管理,免费提供劳动保障和人事代理服务,并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指导各地各高校通过就业信息网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服务。

三、统筹做好各类群体就业工作

(八)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

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不断拓展公益性岗位适用人群范围,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落实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和社保补贴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以精细化、制度化为目标,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机制,形成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动态管理和及时帮扶工作机制,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一个,认定一个,帮扶一个”,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

(九)积极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将岗位、政策、培训送到基层。

组织开展农民工用工和就业情况调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打造我市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落实农民工进城务工和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和有序进城务工。

(十)协调做好其他群体的就业工作。

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复转军人、残疾人、两劳释放人员、随军家属和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

四、着力做好创业促进就业工作

(十一)扎实推进创城评估验收。

按照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绩效评估的要求,严格对照各项评价内容,逐项梳理,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将文件进行归档,配合创城评估验收组做好创业环境问卷调查工作,更加扎实、全面、有力地迎接国家级创城评估的验收。

大力做好创城宣传工作,确保创城宣传的效果。

制作创城专题宣传片、编撰创业典型宣传手册,印刷张贴海报,在电台、电视台、网站开展专题栏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解读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重宣传创城工作五大体系建设情况,大力倡导全民创业理念,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创城活动,营造“全民创业”良好舆论氛围。

(十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挥创业指导中心、创业市场的作用,不断完善创业政策宣传与咨询、创业就业培训、创业项目征集推介、创业贷款、创业指导网站和创业市场功能,通过创业专家志愿团的指导,实行创业素质测评、创业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加强“一网两库”建设,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行“一网两库”运行监测、定期通报和表彰制度,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网络服务效能。

督促各县(市、区)尽快成立创业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服务窗口,真正将创业服务落到实处。

(十三)加大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力度。

抓住中央贴息政策的有利时机,加强部门配合和工作调度,建立季度通报制度。

扩大担保基金规模,健全规范担保机构,进一步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重点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登记失业人员等三类创业群体。

积极向省、部推荐额度较大的吸纳失业人员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继续做好风险控制,加大贷款催收力度,采取电话提醒、短信提示等办法,提醒贷款人按时还款。

大力推进县(市、区)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全面开展,力争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规模有较大增长。

(十四)开展“创业服务年”系列活动。

开展创业助推“1+3”行动,解决创业难题;

启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和“创业型乡镇”评选活动,鼓励扶持农村劳动力创业;

开展创业讲堂、创业论坛、创业故事征文等活动,培育创业文化;

开展创业大赛、创业明星和创业服务先进单位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树立推广典型、营造创业氛围。

五、深入开展就业创业能力培训

(十五)提高就业创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

顺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继续实施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五年规划,以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技能提升培训、新成长劳动力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断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鼓励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

打造培训精品,扩大品牌效应,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

(十六)加强就业创业培训的监督管理。

注重扩大面向社会的培训规模,健全完善“就业—培训—管理服务—补贴拨付”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劳动99三版就业培训模块”和身份证阅读机输录培训人员信息,实行培训人员实名制管理和网上公开申报、公示管理制度。

严格做好对培训机构培训业务、结业考试(核)及培训补贴的申报、审核工作。

(十七)深化创业培训工作。

采取“意识教育+能力培训+模拟实训”三段创业培训模式,加大对城乡劳动者的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成功率。

全力推动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力争在全市各中高职院校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努力把创业培训列入各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

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十八)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建设。

全面落实公共就业服务各项制度,重点落实就业失业实名制登记制度,研究开发《就业失业登记证》身份识别系统,在全市实施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证》管理发放制度。

完善重点建设项目就业影响评估跟踪制度,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服务重点建设项目。

健全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研究制定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实施专项就业援助。

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在全市推行“查询业务自主制、普通业务柜员制、专项业务专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十九)继续开展“真情相助”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定期对全市用工需求进行调研。

以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打造“精细化就业服务年”,针对重点群体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以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三个重点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三八”妇女就业创业服务周、“五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周、“残疾人”就业招聘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指导各县(市、区)在统一时间内,按要求集中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及时发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加强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跟踪服务。

(二十)实现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全覆盖。

实现市、县、街道(乡镇)、村(居)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互联互通。

全市统一使用“劳动99三版”就业失业登记、档案代存、失业金发放、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财务管理、就业资金财务管理等各个模块,做到信息共享,业务操作环环相扣。

立足济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济宁就业网和济宁创业网,充实完善企业信息库、岗位信息库和求职信息库,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机结合,实现就业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