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病毒性肝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686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病毒性肝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101病毒性肝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101病毒性肝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101病毒性肝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101病毒性肝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病毒性肝炎.docx

《101病毒性肝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病毒性肝炎.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病毒性肝炎.docx

101病毒性肝炎

4.肝病面容(hepaticfacies)面颊瘦削,面色灰褐,面部可有褐色色素沉着,有时可见蜘蛛痣。

见于慢性肝脏疾病。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A)、乙型肝炎(hepatitisB)、丙型肝炎(hepatitisC)、丁型肝炎(hepatitis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E)。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1和戊型5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大部分患者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病原学]

HAV

HBV

HCV

HDV

HEV

基因组

ssRNA

7.4kb

dsDNA

3.2kb

ssRNA

9.4kb

ssRNA

1.78kb

ssRNA

7.5kb

分科分属

小RNA病毒科嗜肝RNA病毒属

嗜肝病毒科

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沙粒病毒科δ病毒属

野田村病毒科戊肝病毒属

大小形态

27nm,球形

42nm,球形

55nm,球形

36nm,球形

33nm,球形

抵抗力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GB病毒-C(GBvirus-C,GBV-C)(庚型肝炎病毒)、输血传播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virus,TTV)、Sen病毒(Senvirus,SENV)等是否引起病毒性肝炎未有定论,亦不排除仍有未发现的肝炎病毒存在。

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RV、黄热病毒YF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等感染亦可引起肝脏炎症,但这类病毒所致的肝炎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不包括在“病毒性肝炎”的畴。

(一)甲型肝炎病毒

HAV直径27~28nm,无包膜,球形,含单正股线状RNA。

HAV只有1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

IgM型抗体仅存在与起病后3~6个月之,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型抗体可保存多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是1973年由Feinstone等应用免疫电镜方法在急性肝炎病人的粪便中发现的,1987年获得HAV全长核苷酸序列。

1981年HAV归类为肠道病毒属72型,但由于其在生化、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学的特征与肠道病毒有所不同,1993年将HAV归类于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中的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该属仅有HAV一个种。

HAV是一种直径27~32nm(纳米)大小的20面对称体颗粒,表面有32个亚单位结构,称为壳粒。

HAV无包膜,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有实心的和空心的两种颗粒,实心颗粒为完整的HAV,有传染性;空心颗粒为未成熟的不含RNA的颗粒,有蛋白衣壳,具有抗原性,但无传染性。

HAV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全长为7478个核苷酸。

根据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可将HAV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Ⅰ、Ⅱ、Ⅲ、Ⅶ型来自人类,Ⅳ、Ⅴ、Ⅵ型来自猿猴。

目前我国已分离的HAV均为Ⅰ型。

在血清型方面,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因此只有1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可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碱,室温下可存活1周,干粪中25℃能存活30天,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

加热60℃30分钟仍具有传染性,80℃5分钟或100℃1分钟才能完全灭活,在-20℃~-7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在甘油-80℃可长期保存。

对有机溶剂较为耐受,在4℃20%乙醚中放置24小时仍稳定,对甲醛、氯等消毒剂与紫外线敏感。

许多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狨猴、狒狒、恒河猴、猕猴、短尾猴等均对HAV易感。

1979年Provost等在狨猴原代肝细胞中培养HAV获得成功。

目前体外培养主要用亚历山大(Alexander)肝癌细胞、二倍体成纤维细胞、猴肾细胞等,细胞培养中HAV生长复制缓慢,滴度低,很少释放到细胞外,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经多次传代后,HAV的致病性大大减弱甚至消失,据此已制备出HAV减毒活疫苗。

(二)乙型肝炎病毒

1965年Blumberg等首次报道澳大利亚抗原,1967年Krugman等发现澳大利亚抗原与肝炎有关,故称其为肝炎相关抗原(hepatitisassociatedantigen,HAA),197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

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完整颗粒,称为Dane颗粒。

1979年Galibert测定了HBV全基因组序列。

HBV是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us)正嗜肝DNA病毒属(orthohepadnavirus)的一员,该属其他成员包括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hepatitisvirus,WHV)与地松鼠肝炎病毒(groundsquirrelhepatitisvirus,GSHV)。

1.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在电镜下观察,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种形式的颗粒:

①大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直径42nm,由包膜与核壳组成,包膜为脂蛋白,厚7nm,含HBsAg、糖蛋白与细胞脂质;核心直径27nm,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核心蛋白;

②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③丝状或核状颗粒,直径22nm,长100~1000nm。

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为空心包膜,不含核酸。

血清中一般情况下小球形颗粒最多,Dane颗粒最少。

HBV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与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

在37℃可存活7天,56℃6小时,—20℃可保存20年。

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对0.2%新洁尔灭与0.5%过氧乙酸敏感。

对HBV易感的动物很局限,黑猩猩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体外培养HBV尚未取得满意效果,通过HBVDNA转染获得的肝癌细胞系(如HepG2.2.15)是目前较常用的细胞模型,它可支持完整病毒的复制和病毒蛋白的分泌。

2.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HBV基因组结构独特而精密,由不完全的环状双链DNA组成,两条链长度不等,长链(负链)约含3200个碱基对(bp),短链(正链)的长度可变,相当于长链的50%~80%。

HBV基因组中4个开放性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均位于长链,分别是S区、D区、P区和X区,其中S区完全嵌合于P区,C区、X区和P区部分相互重叠,ORF重叠的结果是使HBV基因组利用率高达150%。

见图3-1-1。

包膜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与HBsAg。

前S蛋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HBsAg的抗原性较复杂,有一个属特异性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据此将HBsAg分为多个亚型,主要亚型是adw,adr,ayw和ayr。

各地区的亚型分布有所不同,我国长江以北adr占优势,长江以南adr和adw混存。

根据HBsAg抗原性进行的分型与基因分型并不完全一致,分型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意义。

核心+分泌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开始编码的蛋白质经加工后分泌到细胞外即为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BeantigenHBeAg),C基因开始编码的蛋白质为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Bcoreantigen,HBcAg)。

在HBV感染者中,前C基因1896位核苷酸是最常发生变异的位点之一,变异后导致蛋白表达终止,不能产生HBeAg,形成HBeAg阴性的前C区变异株。

P区是最跃的ORF,编码多种功能蛋白,包括反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参与HBV的复制。

X区编码X蛋白,即HBxAg(hepatitisBxantigen),X蛋白能激活多种调控基因,促进HBV或其他病毒(如艾滋病病毒)的复制。

另外,HBxAg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图3-1-1HBV基因组结构与编码蛋白

HBV基因组易突变,S基因突变可引起HBsAg亚型改变与HBsAg阴性的HBV感染,前C区与C区启动子变异可引起HBeAg阴性的HBV感染,C区突变可致抗HBc阴性的HBV感染,P区突变可导致复制缺陷或复制水平的降低。

根据基因组序列的差异可将HBV分为A、B、C、D、E、F、G等基因型。

HBV基因组变异除了影响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外,可能与疫苗接种失败、肝炎慢性化、重型肝炎和HCC的发生等有关。

(三)丙型肝炎病毒

HCV在血液中浓度极低,未能在电镜下直接观察到HCV病毒颗粒,但可观察到基本相似的HC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particles,VLPs)。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是1989年经分子克隆技术发现的,归为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丙型肝炎病毒属。

HCV是一种真径30~60nm的球形颗粒,外有脂质外壳、囊膜和棘突结构,有由核心蛋白和核酸组成的核衣壳。

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9.4kb(千碱基),基因组两侧分别为5'和3'非编码区,中间为ORF,编码区从5'端依次为核心蛋白区(C),包膜蛋白区(E1,E2/NS1),非结构蛋白区(NS2,NS3,NS4,NS5)。

C区编码的核心蛋白与核酸结合组成核衣壳。

E1、E2/NS1区编码的包膜蛋白为病毒外壳主要成分,可能含有与肝细胞结合的表位,推测其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NS3基因区编码螺旋酶和蛋白酶,NS3蛋白具有强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在临床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NS5区编码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

HCV基因组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同一基因组不同区段变异程度有显著差别。

E2/NS1区变异程度最大,此区含有两个高变区(HVR1/HVR2)。

同一病例存在准种(quasispecies),即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根据基因序列的差异,目前可将HCV分为6个不同的基因型,同一基因型中可再分为不同亚型。

基因型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我国以1b型为主。

HCV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等均可使HCV传染性丧失,血制品中的HCV可用干热80℃72小时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

黑猩猩对HCV易感,是较好的动物模型。

体外细胞培养非常困难,尚无较满意结果。

(四)丁型肝炎病毒

1977年在HBsAg阳性肝组织标本中发现δ因子,1983年命名为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Dvirus,HDV)。

HDV呈球形,直径35~37nm。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其复制、表达抗原与引起肝损害需要HBV的辅佐。

核心:

病毒基因组和抗原所组成的核糖核蛋白体

包膜:

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人类为HBsAg)

HDV基因组为单股环状闭合负链RNA,长1679bp,其二级结构具有核酶(ribozyme)活性,能进行自身切割和连接。

HDAg是HDV惟一的抗原成分,因此HDV仅有一个血清型。

黑猩猩和美洲土拨鼠为易感动物。

(五)戊型肝炎病毒

HEV病毒颗粒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27-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

1983年采用免疫电镜在病人粪便中观察到戊型肝炎病毒(he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