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日战争之日军是怎样一支军队Word文件下载.docx
《重读抗日战争之日军是怎样一支军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读抗日战争之日军是怎样一支军队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相当于中国军队的班。
每个分队13人,包括分队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
有轻机枪一挺,编制四人(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四人配备自卫手枪,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
八名步枪兵,每人一支单发步枪。
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
日军的一个小队,稍稍大于中国军队的排,一般由三个分队和一个装备三个掷弹筒的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
加强配置时,每个分队15人,加强一个掷弹筒,整个小队62人。
而为了应付中国的游击战,日军还曾有另一种小队编制:
每小队6个分队,每分队8人,只有3个分队配置机枪,全小队50人。
日军的一个步兵中队比起中国军队的一个连就已经大出不少了。
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
有中队长,执行官,3个军士,4个卫生员,军官的勤务兵,司号员,8个通信员;
3个54人的小队。
共181人,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
有时会加强1-2门90迫击炮或九二步兵炮。
除了一般的步兵中队外,日军还有机枪中队的编制,有14人的中队部和3个弹药小队和1个弹药小队,每个小队4挺重机枪,共12挺,174人。
炮兵中队,编制122人,包括1个25人的中队部,1个观察分队,1个31人弹药小队,3个31人炮小队(每个炮小队各有2个15人的炮分队,装备一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
日军一个1100人编制的大队是中队之上的编制,与同期的中国军队相比,它远大于一个营,但又明显小于一个团,处于营团两级之间。
日军的大队包括30人的大队部,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有大车和骡马),有的大队将所属的运输中队合并到更上一级的联队里。
四个步兵中队(一些大队只有3个);
一个机枪中队;
一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分队,两个15人的炮分队各装备1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极少的部队配备一个122人的炮中队(包括一个27人的弹药小队,两个31人的炮小队各装备2门步兵炮)。
在这些少量的炮中队中,极少一些可以分到20毫米反坦克枪的部队,可以编成4个24人的装备2挺反坦克枪的小队。
日军单一兵种最大的作战单位是联队,一般日军将联队视为团级单位。
一个3800人的联队明显大于同时中国军队的一个步兵团。
它包括一个54人的指挥部;
一个121人的运输队(有大车和骡马),携带团部和直属各连一日份的给养以及可能配属师的野战厨房;
一个81人的弹药小队携带一日份的弹药。
三个步兵大队;
一个122人的炮兵中队。
极少数联队有一个364人的炮兵大队,编两个170人的中队,各4门炮。
联队属反坦克中队有122人,包括20人的中队部,21人的弹药小队,3个33人的炮小队(各有两门37毫米反坦克炮)。
通信中队有一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分队,每分队3部电话,一个交换机),一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战斗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联队的卫生系统配备很薄弱,联队只有2名医生和2名卫生员,大队有3名医生和四个卫生员,中队有四个卫生员。
日军还有炮兵联队。
配属普通师团的野战炮兵联队编制2322人,有3个688人的炮兵大队,各装备12门75毫米野炮或山炮。
配属战车师团的汽车牵引炮兵联队开始由2个大队(6个中队)编成,装备机动九〇式野炮24门;
1945年增编三中队制自行炮大队1个。
日本陆军部队的基石:
师团
日军基本的战术兵团是师团,它是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
师团的设置自1886年开始,到七七事变开始前,日军有十七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一至二十(内欠十三、五、十七、十八师团)。
编制为四单位制、即师团下辖2旅团、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炮兵联队辖有四个大队(36门75mm山炮与12门75mm野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4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一是挽马制、炮兵联队有36门野炮与12门120毫米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一个联队炮中队与一个速射炮中队(37毫米速射炮四门)、总人数为25000人。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独立的特种兵部队:
骑兵旅团(辖2个骑兵联队与1个骑炮兵联队、1个装甲车队)、坦克联队、独立工兵联队、独立野炮联队:
(36门120毫米榴弹炮与12门75毫米野炮)、独立野战重炮兵联队(24门150毫米重榴弹炮)、野战重炮兵联队(16门100毫米加农炮)、独立重炮兵大队(8门150毫米加农炮)、迫击炮大队(中型迫击炮36门)、独立山炮兵联队、电讯联队、铁道联队等等。
抗战爆发后,日军又重新组建了十三、十八两个新编常设师团,又组建了一批特设师团。
所谓的特设师团是指由常设师团的预备役人员所组成的部队,其番号为常设师团、联队的番号前加一百。
其编制大体与常设师团相同,只是骑兵联队变为骑兵大队(二个骑兵中队与一个机枪小队),挽马制师团的炮兵联队为36门野炮与12门山炮。
特设的驮马制师团人数为28200人、挽马制为24400人。
同时在做战时日军给各师团配属特种兵及补充人员等,可使一个师团指挥的人马达四万人以上。
抗战中由于做战消耗,同时、日军感到四联队制师团行动不便,因此、又搞出了三单位制师团,即一个师团的组成包括3个步兵联队,一个野战炮兵联队,一个侦察联队,一个工兵联队,一个运输联队,通讯队。
联队下辖三个步兵大队与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步兵炮)、步兵大队无大队炮小队,炮兵联队为24门山炮或野炮,骑兵联队改为搜索联队,其他如辎重、工兵等后勤部队也大为减少,编制人数为12800人。
独立混成旅团辖五个步兵大队与一个炮兵队、通讯队、工兵队、辎重队等,总人数约5000人。
步兵大队辖三个步兵中队与一个机枪中队(四挺重机枪)、炮兵队辖一个山炮中队与二个野炮中队。
这两种部队都是主要做为守备用途的,同时具有小规模的野战能力。
武器后勤:
不先进的武器在工业系统支持下得优势
与成系统的军队编制相适应,已经是近代化工业国家的日本为自己的军队提供了相配套的完备的武器装备体系。
日军使用的兵器当时并不先进。
并不先进的单个武器
日军在抗战中的单兵装备,主要使用6.5毫米口径的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式步枪,其具有精度好、射程远和枪身长利用于白刃格斗的优点,但由于6.5*50毫米步枪弹单头飞行稳定,侵彻效果好,但是太过于稳定使的杀伤性不够,威力稍显不足。
“三八”式步枪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
从总体来说,因为杀伤力的不足,三八步枪的性能并不出类拔萃。
日军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开发了使用7.7毫米口径子弹的“九九式”步枪,但装备部队的普及程度远不如“三八”式。
日军所用轻机枪主要是人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年(1926年)式,后装备中国俗称为“拐把子”的九六年式(1936年额)。
歪把子机枪的优点是射击准确,但供弹不畅,加上通用的6.5毫米子弹杀伤力不足,杀伤性能不如中国各派军队主要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通用德式7.9毫米弹)。
日军于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轻机枪,也因生产能力不足未大量装备。
抗战中日军的重机枪为九二式,使用7.7毫米口径子弹,耐寒性好,远距离命中精度相当高。
缺点是靠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
枪口焰很小,利于隐蔽提高了在战场上的生存率。
侵华战场上的日军没有装备冲锋枪,是拘泥于日俄战争的经验,认为“一门百发百中的大炮要胜于一百门百发一中的大炮”,感到冲锋枪耗弹多且精度差,又不符合日本武士最后以刺刀决胜的观念。
日本南部十四式手枪(“王八盒子”)因弹簧钢质量差供弹常出问题,被称为“二次大战中最差的手枪”。
在迫击炮方面,日军主要装备的90毫米九七式迫击炮性能优秀,弹道弯曲,死界很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易于操作、造价低。
不过因为中国军队同时装备的82毫米迫击炮性能也非常优秀,这使得日军在支援火力迫击炮上并没能占据优势,但日军大量装备了50毫米口径的八九式掷弹筒(一个中队有6具),具备一定近战火力优势。
抗战初期,日军地面重武器数量多于中国军队。
日军一个师团支援火炮有24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12门75毫米加农炮(亦即野炮)和24门三八式70毫米步兵炮。
坦克日军也装备不多。
日军步兵标准制式装备包括步枪1支,刺刀1把,前后盒弹匣(子弹120发),手榴弹4颗,钢盔1顶,略帽1顶,军服1套,皮鞋1双,水壶1只,饭盒1个,寝具1套,3至10日口粮1份,急救包1个,全套装备重15至20公斤。
也不先进的火力配置
除了单兵武器,日军还在步兵各级编制内配备加强武器,以增强压制火力:
,个别加强的分队配备1具掷弹筒;
在步兵小队配备3具掷弹筒;
在步兵中队则配备1-2挺重机枪,有的还配备1-2门迫击炮;
在步兵大队配备2-4门九二式步兵炮,另增配4-8挺重机枪(即增强一个1个机枪中队),个别大队还加强2门四一式山炮。
在步兵联队配备4门四一式山炮或6-8门九二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
在步兵部队中,中队长以下的军官是徒步行军的,而中队长以上的大队长、联队长等都是乘马的。
日本步兵的单兵装备,在抗战初中期要强于中国军队,但与美国、德国等国陆军相比,还是有些差距。
日军主要步兵轻武器还是三八式步枪,自动武器很少,而美军、德军和苏军大量配备了冲锋枪、突击步枪,是日军无法相比的。
日军在火力配置上,与美德等国陆军相比无疑也是落后的,尤其是坦克的使用上,日军坦克水平低数量少,与欧洲战场美苏德各国部队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但对于中国军队,依旧是有压倒性优势的。
如人数205人的甲种中队,人数约相当于中国军队1.5个连,但拥有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等。
以装备水平看,已经接近中国军队的团级单位。
日军胜在系统化
抗战期间日本陆军装备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因工业水平落后于美英苏等国,战前其军工生重心放在飞机、舰艇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地面装备则放在次要发展位置,陆军武器的质量相对于中国军队也没有绝对优势。
数量少于中国军队的日本陆军能用性能并不绝对占优势的装备在中国横行,重要原因在于其系统化程度高。
发达工业国家军队装备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系统配套、标准化强。
日本从明治维新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建立起完整配套的军事工业,装备基本是自产。
与中国军队在武器方面自制力差,外购也混乱无序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计。
中国国内各派军阀分头购械,仅枪支便来自十几个国家,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还受制于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弹药。
当时日军的枪械性能虽不占优势,却因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而便于组织火力,而且能保障弹药供应。
近代特别是一战以来的武器对抗,除了单项性能对比外,还需要武器配置按作战要求力争达成最优化。
日本作为一个实现了近代系统工业化的工业国,在侵华战争前已基本跟上国际战争水平的要求,从而对军队装备进行配置,在陆海军之间、航空兵与地面部队及舰艇之间、陆军的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的武器使用能达成有机结合,战时有较好的火力协同。
从这点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