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6316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节 铜钱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2)铜钱的形制也就是货币拜物教思想的体现。

铜钱上都镌铸有铭文,与西方钱币上有人物、动物等花纹图案完全不同,这也是东方货币的一大特色。

早期铜钱上的文字,一般是标明重量,后期则一般为朝代年号,也有标上铸造地点、铸造机关以及其他标记符号的。

制作铜钱的材料(简称币材),主要是铜,一般为铜、锡、铅合金,所以叫做铜钱。

由于币材其本身是有使用价值的,所以钱币的重量就是它的价值的标志。

历代政府对钱重都有明确规定,但也经常有钱币减重贬值的情况。

铜钱的通行,标志着我国金属铸币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

两千多年来随着朝代的演变,它的发行制度和流通制度有着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冶金制作工艺技术的进步,以及地区、民族特点的体现,铜钱的名称、形制和流通状况等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变化。

因此,铜钱的种类非常繁多,样式也千差万别。

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制钱四个大类。

一、半两钱

秦国在战国末期秦惠文王时,就在本国境内统一了币制,推行“秦半两”圜钱。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0年颁布了货币改革令,“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33)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币制。

当时规定黄金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付和赏赐,半两铜钱为下币,供日常市场买卖流通。

对于以前六国的杂乱货币,一律禁用。

对原来可作为货币的珠、玉、龟、贝、银器饰,不能作货币再用。

由于黄金使用的范围较狭,半两钱使用广泛,实际上半两钱在流通中起主要作用。

秦始皇的币制改革,统一了钱币的形制,明确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从而结束了战国币制紊乱的局面。

半两钱,有秦半两和汉半两二种。

秦半两是秦朝铸造的,流通的年代如果从秦惠文王算起到汉朝初年,大约有一百三十多年。

秦半两造型古朴,开始时为圆孔圆形无轮郭,后改为外圆内方无轮郭,币面有小篆体“半两”二字。

史书说“重如其文”,(34)即半两重,实际上由于当时冶炼技术还较原始,各枚重量往往相差悬殊。

从出土的实物看,重的一枚可抵轻的三枚以上。

汉半两,是西汉初期铸造的。

西汉继承秦的币制,但认为秦半两太重,提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改铸较轻的半两钱,并允许民间私铸,即为汉半两。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半两共行使了七十余年。

汉半两的形制与秦半两基本相同,但重量不断减轻,名为半两(即十二铢),实际只重八铢、四铢、三铢不等。

有些小钱穿孔大而钱体薄小,形似榆,又叫“钱”。

汉半两的减重贬值,造成了汉初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汉半两的发行制度和流通制度,都不够稳定。

七十余年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改革的突出问题为是否允许私人铸钱。

汉高祖“许民私铸”,造成低劣小钱到处充斥。

后又严禁私铸,规定违者处死,但也未根本解决问题。

汉文帝时又允许私铸,各地豪强富商借机大发横财。

大夫邓通因铸钱而“富甲天下”,超过王侯。

吴王刘濞招亡命之徒采铜铸钱,“富埒天子”,后来终于叛乱。

于是汉景帝又禁私铸。

汉武帝时大臣们进行了一场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大辩论,最后采纳了桑弘羊的主张,将冶金、煮盐、铸钱大权收归官营,从而为以后数千年造币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奠定了基础。

二、五铢钱

五铢钱与半两钱同是以重量为钱名的铜钱,法定重量为五铢。

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对我国古代钱币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五铢钱的出现,是汉初以来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

它的特点,一是大小轻重适度。

秦半两厚重不方便,汉半两钱又太轻小,而五铢钱重量适中,携带或计数都较方便,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所以历经多次改朝换代还能持续延用不废。

二是形制铸造先进。

五铢钱在形制上,继承了半两钱外圆内方的基本形态,同时又吸收了战国时某些刀币、圜钱在边缘上突起轮郭的铸法,这样既可以保护币面文字不被磨损,又可增加钱币的牢度。

这种制作法,一直延续到清末。

五铢钱的制作,规定由朝廷的专门机构负责,这就使钱币的质量有了保证。

同时采用铜质母范(浇铸金属的模具)的方法,比过去用泥范的工艺技术大为进步,使铸出的钱币大小和式样达到一致。

因此,汉武帝五铢钱一般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

(图3)三是确立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朝廷的制度。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命令上林三官(35)铸造标准的五铢钱,废除以前各种钱币,“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36)。

从此,历代王朝都把铸币权集中于中央。

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五铢钱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和不同的特点,从而也出现了各种不同名目的五铢钱。

比如汉武帝“三官五铢”,制作精整,郭纹很细。

汉宣帝五铢,上有宣帝年号,币面“五”字的中间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郭比较宽。

东汉灵帝、献帝时的五铢,钱背面有四道斜文,从穿孔的四角直达边缘,叫做四出五铢。

南朝萧梁铸造四柱五铢和二柱五铢,即在五铢钱正面有两个星点,背面也有两个星点,是为四柱五铢;

背面没有星点的,是为二柱五铢。

隋文帝时的五铢,重量严格,制作精整,书法笔画较细,“五”字交股处稍曲而圆,钱色发白,又叫“白钱”。

五铢钱流通期间,个别帝王也曾废除五铢钱,改行其他名称钱币,例如,西汉末王莽的“六泉十布”,三国时蜀汉刘备的“太平百钱”,东吴孙权的“大泉”、南北朝前凉张轨的“凉造新泉”、刘宋的四铢钱、二铢钱,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等钱币。

这些钱币在形体上大都仍为方孔圆形,但大小、轻重、制作工艺都各有特色,铭文则更是不同。

这些钱币大多行使在战乱年代,钱体重量与法定重量差别很大,处于通货膨胀状态,而且流通的时间也都较短暂。

其中较突出的是王莽时的币制。

王莽热衷于货币制度改革,以为制定了新的制度就会天下太平,因此八年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废除了五铢钱,实行了各种各样的复古式的货币。

他在始建国二年(10年)的第三次币制改革中,推行所谓宝货制,一次即搞出用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制作的28种货币。

用龟甲、贝壳交易时须先量尺寸再计价值,其麻烦可想而知。

布币分成十级,从小布一百到大布千钱,每级实际重量只差一铢,不识字的人根本无法分辨。

因而人民拒绝用这些钱,偷偷坚持以五铢钱来交易。

王莽推行光怪陆离的特殊的货币制度,却也促进了铸造钱币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

其中“金错刀”的错金(以金丝金片嵌入器物表面)技术是相当高明的,“一刀”两字能发射出水银的光彩,是珍贵的艺术品。

东汉张衡在《四愁诗》中写道: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把它和珠玉相比美。

又如“货布”长二寸半,宽一寸,四枚连放在一起,恰好等于汉制一尺。

这种货布制造规格严谨,检查上千枚,其大小轻重差别也很小,因而可用这种货布来确定汉代的度和衡的规制。

但是,钱币华美的外表无法掩盖它实际价值的降低,王莽的新币制使物价越来越高,米价涨到每石万钱。

三、通宝钱

通宝钱是以通宝(或元宝、重宝)为钱名的钱币,改变了过去以重量为钱名的旧制,而以帝王年号为主要标志,在流通中取代了五铢钱。

这种钱币,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发行,到清朝末年,共流通了一千二百九十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经济有很大的影响。

通宝的含义是通行的宝货。

由于过去钱币经常减重,钱名重量与实际币重相差悬殊,采用通宝的名称可以掩盖这样的矛盾。

同时也表明钱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大大加强,交换中不必过于强调它的重量,就可成为社会公认的媒介物。

通宝钱的形状仍为外圆内方,肉好(37)皆有周郭。

直径一般为2.4厘米左右。

币材为铜、锡、铅合金,一般一枚重约四克,一千枚合唐衡制共重六斤四两。

最早的通宝钱为唐高祖铸造的开元通宝。

(图4)法律规定,开元通宝每枚重量为2.4铢,每十文钱币重一两。

后人嫌2.4铢这个数目麻烦,就将“钱”引伸为一个新的衡制单位,每一枚钱币的重量为一钱,十钱等于一两。

开创了两以下十进位的衡法。

后来各朝铸钱,大小轻重都以开元通宝为标准,“钱”这一重量单位就沿用到现代。

通宝钱的一个特征,是历代皇帝为了表明自己的统治权,都在钱币的铭文上大做文章。

开元通宝是唐开国第四年开始铸造的,取名开元的意思是自唐高祖李渊开始,要去除过去的币制积弊,富国强民,开辟新纪元。

以后各朝皇帝大都把自己的年号铸在钱币上,作为他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的象征,所以叫做年号钱。

年号钱最早出现于五铢钱体系南北朝时成汉李寿的汉兴钱,但当时仅系偶然现象,流通时间很短。

但在通宝钱体系,从唐高宗乾封泉宝以后,直至清末,各朝所铸钱币多数都是年号钱。

如两宋三百二十年间,共铸45种年号钱。

通宝钱的铭文书法和图案标记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总的说,五铢钱多为篆书,通宝钱在唐代多为隶书,五代十国的南唐开始采用真书,两宋时则真、草、行书与隶、篆体并用,并且出现了“对钱”。

对钱,是同一种年号钱,同时有两种或多种书体,或篆、真,或行、隶,相配成对,而钱的铜质、大小、轻重、厚薄以至穿孔、轮郭的广狭、制作风格都完全相同。

如宋仁宗、神宗时的真、篆书对钱;

宋徽宗时的篆、行书对钱,篆、隶书对钱;

南宋高宗时篆、隶、真三体书对钱等。

与宋同时的辽、金、西夏等国也都有各种不同书体的钱币。

通宝钱许多铭文书体很讲究书法艺术,一些钱币上的文字多出自名家手笔。

如唐初的开元通宝为欧阳询所书,是“八分书”隶体,极工整。

宋初的淳化元宝有宋太宗亲自书写的真、行、草三种书体,即所谓御笔钱。

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的多种钱币都是宋徽宗所书,铁画银钩,号称瘦金体。

元祐通宝的文字则有司马光、苏东坡写的。

此外,还有不少钱币上铸有各种图案或标记,如开元通宝上铸有星、月、太阳、星月、双月、莲纹等等。

有一种开元钱,在穿孔的上面有一仰月如,也有作俯月的如。

此月文来源,有人说是在向皇帝进呈钱模腊样时,被皇后掐了一指甲印,铸钱时不敢改动,就遗留在钱背上。

更有人说这“月文”是杨贵妃的指甲痕,金朝人曾写过“金钗坠后无因见,藏得开元一捻痕”的诗句。

另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受到西域钱币上铸星月图案的影响,是钱币的一种图案或标记。

四、制钱

制钱是明、清两代所铸造的钱币,是通宝钱体系的一种特殊类型。

按照明朝规定,本朝所铸造的钱币为“制钱”,对以前各朝代的钱币则统称为“旧钱”。

制钱和旧钱可以并行流通,但在兑换比价方面有差别。

比如明嘉靖时就规定,嘉靖制钱七文可兑白银一分,而前代旧钱则需三十文。

清代币制仍然沿袭明代旧制,所以,制钱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制钱流通时间,大约共五百多年。

清制钱的消亡,也就结束了钱币流通的历史。

制钱的形制,仍然维持了方孔圆形。

名称也是以各个皇帝的年号为钱名。

如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

明朝统治者在货币体制上比较注重纸币,所以开国以后对铜钱铸造和使用时开时禁,从宣德到嘉靖的几十年间则完全停铸和禁用铜钱,民间盛行纸币、白银或实物交易。

嘉靖六年(1527年)因纸币宝钞膨胀过甚,不能再用,才又恢复铸钱。

从洪武到正德的九个年号制钱,都是嘉靖时补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