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5931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

《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第四章燃烧与燃料 教案Word下载.docx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作业检查与评讲

二、回顾与复习

三、新内容讲解

第四单元:

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

1、燃烧的定义:

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变化

2、燃烧条件:

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

物质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烧不坏的手绢”实验说明:

着火燃烧的是手绢中的酒精。

酒精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让手绢上的水蒸发,而水蒸发是个吸热过程,这使得手绢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手绢能“安然无恙”。

3、灭火的方法:

⑴清除可燃物或是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如,煤气着火时,要将阀门关闭;

森林着火,可设置隔离带;

“釜底抽薪”。

⑵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如,盖锅盖来灭油锅中的火;

用细沙扑灭实验室中酒精引起的火灾;

二氧化碳密度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用二氧化碳来灭火比较常见。

⑶降低环境温度,使之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

如,冷却剂:

水、干冰等物质来降温。

4、加速可燃物的燃烧的方法:

①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提高氧气的浓度。

5、完全燃烧:

燃烧快,放热量多,C、H元素转化成CO2和H2O。

C+O2

CO2(氧气充足)

不完全燃烧:

燃烧慢,放热少,C、H元素部分生成CO、C等。

2C+O2

2CO(氧气不足)

6、一氧化碳:

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

具有可燃性:

2CO+O2

2CO2。

中毒机理: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降低了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使人体缺氧。

7、爆炸:

在有限空间内,产生大量气体或气体受热急速膨胀,会形成爆炸。

(1)化学爆炸:

可燃性气体CO、H2、CH4有一定的爆炸极限。

所以在点燃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可燃性的粉尘、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可能爆炸。

(2)物理爆炸:

气球、轮胎的爆炸、锅炉的爆炸。

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从客观和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涵义 

(1)表示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2)各微粒数目比 

(3)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第三节:

化石燃料的利用

一、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能源)

1、煤的形成——工业的粮食2、石油的形成——工业的血液

3、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分

石油

天然气

所含元素

主要含C

主要含C、H

C、H等

4、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⑴全球气候变暖:

CO2的大量排放——温室效应;

⑵热污染:

是由火力发电厂的“余热”导致;

⑶大气污染:

粉尘、CO、酸雨。

二、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1.煤的干馏:

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便生成焦炭、煤焦油和煤气,这个过程称为煤的干馏。

——化学变化

2.蒸馏:

根据石油中各物质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先后蒸馏出来。

——物理变化

三、化学反应的能量的变化

1、放热反应:

放出热量的反应。

——物质燃烧、金属与酸反应、生石灰与水反应等

2、吸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反应。

——高锰酸钾分解等

四.巩固练习

第4章燃烧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知识归纳

1.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化学反应。

2.一般情况下,使可燃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叫着火点。

燃烧应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⑴,⑵,⑶。

3.可燃物燃烧可以分为和。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放出热量,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

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放出热量,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

等有毒气体和小的炭黑颗粒的物质。

4.一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它有,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结合,使其丧失功能。

,,

都会增加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

5.在内,如果发生急速的燃烧,短时间聚集,使气体的体积,就会引起。

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达到时,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

6.灭火的方法有:

、、。

当被困火灾区,应用捂住口鼻,低下身子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

方法研习

1.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起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灭

C.电路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火灾

2.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木柴燃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B.木柴是可燃物

C.温度易达到着火点D.散热快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我们选用细铁丝并卷成螺旋状,这是为了()

A.铁丝不易燃烧B.散热快

C.温度达到着火点D.使铁丝和氧气充分接触

4.下列爆炸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B.蒸汽锅炉爆炸

C.气球爆炸D.车胎爆炸

5.夜间发现煤气泄露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

A.打开排气扇,把煤气抽走

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处

C.关闭气源阀门,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立即打电话,请人来维修

6.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火柴梗着火点高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D.火柴梗潮湿

7.宇宙飞船内充满了人造空气,可是宇航员在舱内划燃火柴后,火焰会马上熄灭,这是因为()

A.舱内氧气不够B.在失重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C.舱内温度过低D.没有达到着火点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

9.在古代,人类就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可以用下面三句话来解释:

甲:

木头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乙:

达到木头的着火点,使木头燃烧起来;

丙:

钻木头时克服摩擦做功。

这三句话正确的顺序是()

A.甲乙丙B.丙甲乙C.乙丙甲D.甲丙乙

10.白磷应保存在里,白磷露置在空气中会因而引起,

此变化的文字表达式为。

1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

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为了减少煤燃烧时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与水蒸气在较高温度转化成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请你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煤气厂常在家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

12.图4–1是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3个对比实验:

(1)根据各实验得到相应的燃烧条件有: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2)干粉灭火器中的干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受热时分解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在灭火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作用是,水的作用是。

拓展研究

1.图4–2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人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人空气的作用是。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面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

(写出一种即可)。

2.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

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想:

小明认为:

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

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

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

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5)如果用CnH2n+2表示蜡烛的主要成分,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1.无数实验证明,的质量总和等于的质量总和。

这一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这是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和不变。

镁条燃烧时,参加反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质量,故生成的固体质量燃烧的镁条质量。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可知水由组成。

3.叫做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所遵循的原则是:

,。

4.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使其变浑浊:

(3)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以上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5.在4P+5O2=2P2O5反应中,份质量磷与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物质的质量比m(P)∶m(O2)∶m(P2O5)=。

6.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1.在化学反应前后①原子的数目;

②元素的种类;

③分子的数目;

④物质的总质量,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一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各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食盐逐渐溶解在水中

B.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空气液化后再蒸发得到气态的氮气和液态氧气

D.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

3.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O2=CO2

B.CuSO4+2NaOH=Cu(OH)2↓+Na2SO4

C.Fe+O2=Fe2O3

D.2H2O=2H2↑+O2↑

4.Ag高锰酸钾加热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Bg,则生成氧气质量为()

A.(A+B)gB.(A–B)gC.(B–A)gD.无法判断

5.某物质R在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

2R+2H2O+7O2=2FeSO4+2H2SO4,则R的化学式是()

A.FeSB.Fe2S3C.FeOD.FeS2

6.将A、B、C各10g混合后加热,A完全参加了反应,生成了4gD,同时增加了8g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为()

A.1∶5B.5∶1C.1∶4D.4∶1

7.将mg硫在ng氧气中燃烧,所生成二氧化硫的质量下列答案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m可与n相等,也可不相等)()

A.一定等于(m+n)gB.一定小于(m–n)g

C.可能是小于或等于(m+n)gD.以上答案都正确

8.用I2O5可以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I2O5+5CO

I2+5CO2。

根据生成CO2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关于这个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