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里的生物》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新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内容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我”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是:
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结合本教材和我班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
充分引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指明读、赛读等形式读课文,从读中去感悟,从读中去理解,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推论法:
通过教师提出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推论,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3.勾画法:
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文章中的语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有利于理解重点词句。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而是使学生会学。
根据本组教材特点和我班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以下学法:
读中感悟法,谈论法,探究法,让学生读读画画想想,多种感官参与获取知识,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六、说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小时候,“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会发声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住在里面的话。
2.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在作者看来,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那么,表里真的有生物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孩子?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些问题。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第1自然段,了解“我”小时候幼稚的认知。
(1)指名读课文,找出表明“我”幼稚的认知的句子。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思考: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预设:
从第1自然段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理有据的。
作者具体列举了“活的生物”(鸟——叫、狗——吠、蝉——叫、虫——唱歌)和“死的东西”(钟——老人在敲、三弦——盲人在弹)发出声音这一系列的事实来证实自己的论断。
(3)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反问句的作用。
用反问句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表明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
既强调了“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认知,又为下文“我”猜想表里有生物做了铺垫。
2.读第2—10自然段,了解父亲的表引发了“我”怎样的猜想。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父亲的表为什么会引发“我”的猜想。
正是由于“我”坚信死的东西不会自己走动,更不会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所以当“我”发现父亲的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时,自然会引起“我”的猜测。
(2)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两个方面体会人物的特点。
这段对话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来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和感动。
从“我”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兴趣。
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位严厉的父亲。
(3)齐读第9自然段,了解“我”的猜想的具体内容,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我”由表“会自己走动”,而且还会发出“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的声音猜想到“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作者在这里通过对“我”的心理活动的呈现来引出“我”天真幼稚的猜想,从而由“我”对这块神秘的怀表的好奇表现了“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特点,也表现了“我”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指名读第10自然段,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的好奇心。
①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我”的好奇心,与同桌交流。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②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结果。
③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3.读第11—19自然段,了解父亲打开怀表证实“我”的猜测的过程。
“我”对父亲的怀表如此感兴趣,急切地想看看表里边的世界。
父亲终究还是满足了“我”,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表里找一找那个神秘的小生物吧!
(1)表里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①出示句子: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
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②学生结合上节课教师展示的表的图片想象这个“美丽的世界”。
③体会“我”看到表里的世界时的心情。
示例:
在“我”的眼里,表里的世界真奇妙。
“美丽的世界”充分表露出“我”对表的喜爱之情,以及见到表的内部构造时心中的欣喜和激动。
(2)表里有生物吗?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
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②思考:
父亲为什么说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父亲为了不让“我”动表,故意吓唬“我”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
③抓住关键词语“吓了一跳”体会“我”得知表里边有一个小蝎子时的反应。
④讨论:
蝎子是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我”却“感到愉快”?
因为父亲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这是对“我”的思考和判断的最大肯定。
(3)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父亲与“我”的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
这段对话同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情景表演。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会父亲虽然严厉,但是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的特点;
体会“我”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爱思考的特点。
4.读第20—21自然段,感受“我”发现表里的生物后自豪的心理。
(1)引导学生从“见人就说”和“不知说了多久”中感受“我”自豪的心理。
(2)讨论文章结尾的好处。
这样的结尾含蓄自然,“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既表现出了“我”儿时的幼稚、天真,也说明这一段经历成了“我”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
5.教师小结。
小结:
同学们,虽然表里的生物是不存在的,但作者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希望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做生活的有心人,能从生活的点滴中引发一些奇思妙想,从而收获无穷的知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想一想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结合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文的开头讲“我”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幼稚的孩子,对世界的了解很少;
后来,父亲怀表里清脆的声音引起了“我”的关注,说明“我”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通过“我”十分想动父亲的表,甚至因此很痛苦,以及看了表里美丽的世界后常常请求父亲把表打开给“我”看等事例,体现了“我”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也说明“我”有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的科学精神。
2.总结写法。
(1)写法呈现: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2)引导学生读句子,指出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交流体会其作用。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他对我笑着说:
“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语言描写)
教师先以以上三个句子为范例,引导学生交流体会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自主交流。
3.拓展训练。
本文在刻画人物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很好地将我们带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我们在写写人或记事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的写法,动笔写一写自己类似的经历。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脉络的载体,我抓住重点词语,力求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领会文章的中心。
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板书的:
八、说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
我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
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教师讲得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
让学生在边读边思、边读边想象、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