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304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钓鱼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钓鱼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钓鱼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钓鱼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钓鱼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钓鱼教学设计.doc

《钓鱼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鱼教学设计.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钓鱼教学设计.doc

《钓鱼》教学设计

天门市皂市镇李场小学  郭翠兰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重难点、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内容分析:

《钓鱼》是s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到湖里。

这件事给了”我“终生的启示,让”我“懂得了在各种诱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气和力量。

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比较高,朗读能力不是很强,分析能力有待加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钓鱼》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詹姆斯·伦费斯蒂,他是美国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的广大读者所了解,并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因为他写的一篇文章《钓鱼》,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的走进这篇课文,去聆听作者心底的声音。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幻灯出示学生要回答的内容。

(教学评价:

从作者的身份入手,切入对课文的学习,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精读3—9自然段,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1、体会钓鱼时的心情

a、师:

文中的我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

b、指名回答。

师:

作者钓鱼、放鱼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他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怎样?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描写作者心情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多读读,体会体会。

幻灯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

(教学评价: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且在书上做记号,这实际上是在无声地引导学生怎样读书,要养成思考的好习惯。

汇报(惊喜、得意 骄傲 自豪等)

出示文中这一句:

啊,这样大的鱼!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还是条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

师:

怎样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作者的惊喜或得意呢?

生练读后指名读。

师:

那么美的月光,钓到了那么漂亮的鱼,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下。

师生深情地共读“啊,这样大的鱼!

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呢,还是条鲈鱼。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

”这一句。

(教学评价:

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让学生读中悟,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

2、感悟放鱼时的心情

师: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却要放掉,那此刻我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把描写作者心情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感受一下。

(幻灯出示4、5、6、7自然段)

a、汇报(学生汇报时要求说出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的?

“急切、难过 依依不舍 失望 愤怒”等)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这一句除了读出作者伤心的情感之外,你还读出作者此刻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自读后回答。

(教学评价:

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这一句,学生体会到的情感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

b、指导读好表现我急切、伤心、依依不舍的有关句子。

(幻灯出示4—7自然段内容,尤其注意变换颜色的词语及9自然段一个关键的句子,采用师范读、学生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悟作者当时的情感)

c、分角色读4∽7自然段。

(教学评价:

作者放鱼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只有放手让他们多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3、写作技巧的引领(幻灯出示)

师:

刚才读的这几段文字,仿佛在写我们自己钓鱼、放鱼时的心情,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那是因为作者真实的描写了自己的心理活动,真情的在写作,所以心理活动描写是写作中很重要的一环。

(教学评价: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教语文不光要让学生体会情感,还要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师: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来探究这样一个问题:

4、父亲为什么要我放掉大鲈鱼?

(幻灯出示)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交流汇报。

师小结: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遵守规则。

(教学评价:

父亲要我放掉大鲈鱼的真正用意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探究是很有价值的,文本的内涵就能挖掘出。

三、谈启示(也就是父亲要我放掉大鲈鱼这件事对我的影响。

师:

少年时代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坚决地要我放掉,那一刻,让人心碎,随着岁月的流逝,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对我又有什么启示呢?

1、指名说(板书:

抵制诱惑)

2、齐读10自然段

3、师:

小时候的我不懂事,对父亲当时的做法不满,长大了,觉得父亲做的是对的,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让我们在读第10自然段。

⑴“鱼”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幻灯出示)

⑵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诱惑吗?

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幻灯出示)

(教学评价:

这个拓展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总结(出示第12幅幻灯片)

师:

同学们,文中的作者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与小时候父亲坚决地要他放掉大鲈鱼这件事是分不开的!

所以同学们从小就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要遵守规则,这样才能坚定地抵制各种诱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作业(出示第13幅幻灯)

仿照《钓鱼》这篇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写一篇作文。

题目:

当老师公布考试分数的时候

板书设计:

钓鱼惊喜

放鱼急切伤心依依不舍

启示抵制诱惑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是作为公开课来执教的。

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读的目的,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注意读思结合,激发兴趣,以情促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学效率。

一、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

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

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不甘心、不服气、委屈、愤怒等情感,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

二、抓重点词,感悟情感。

语言文字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凭借,是思想感情的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

所以,阅读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例如体会我钓到大鲈鱼时的心情时,抓住“啊、得意”等词体会我此刻惊喜或骄傲的情感。

放鱼时抓住文中“急切、争辩、哭、乞求、依依不舍等词语体会我当时那种难以言说的情感。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将这些词用不同的颜色呈现。

三、教师灵活地构建了和谐、智慧课堂

这篇课文我以读代讲,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地推进,在共同探究这个环节中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事。

我们探究的是“父亲为什么坚决的要我放掉大鲈鱼?

”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思考一番后,举手了。

生1:

因为距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所以父亲要我放掉。

生2:

从下文来看,父亲是让我要抵制诱惑。

生3:

父亲是想让大鲈鱼重生。

(这名同学名叫刘奇,成绩不是很好)

听了刘奇的回答,我的心为之一震,他的回答不是课文要表达的内涵,怎么办呢?

但他说的不无道理,该如何面对?

说实话,我没有这样的预设。

那篇文章中的美丽场景又呈现在我眼前,我笑着问了一句:

“你们认为刘奇说得对吗?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

生1:

我认为刘奇说得不对,如果到了鲈鱼捕捞的时间,他们还会放掉吗?

生2(文培科):

我认为刘奇说得对,因为父亲想让鲈鱼生很多鱼子(卵)。

班上不平静了,甚至出现了嘲笑。

显然是认为文培科错得太离谱了。

略作思索,我微笑着说:

“天真的文培科给了我们一个天真的答案,老师代表那条大鲈鱼感谢文培科和刘奇,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爱动物的心。

他们的回答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值得大家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10—11自然段,认真揣摩一下父亲要我放掉大鲈鱼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生1:

父亲是想让儿子不要太贪图。

生2:

父亲是要教育孩子诚实。

生3:

教育儿子从小守规矩。

……

待学生回答完毕,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是听课的老师送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我永远也忘不了。

有句名言:

伟大的乐谱早已经写好,但演奏者的不同让音乐有天壤之别。

我们一些老师上课,问题一抛出去,就希望有学生举手,学生的答案与自己心中的答案不相符就慌了手脚,立刻直接评价学生的回答错误,将学生的思维一棒子“打死”然后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正确答案。

所以课堂上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还哪里来的童真、童心、童趣呢?

这样的课堂没有生气,与课标的要求相违背。

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构建智慧的课堂。

总而言之,这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