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2792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0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2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

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①思想核心:

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

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评价: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1)主观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2)具有进步性: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⑴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

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民关系:

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巨大

③在伦理观:

主张“性恶论”。

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造成君子、圣人。

④哲学: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及道家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唯心: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人要顺应“道”而生活。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政治主张:

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辩证法思想:

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

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2、继承与发展:

战国时期,庄子(庄周)

观点:

庄子认为: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人应该看破事物间的差异,不做物质和欲念的奴隶,便可以达到精神的逍遥和快乐。

庄子还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逍遥游》等

3、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对绝对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

(1)主张:

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

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

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

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联系:

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

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1、董仲舒的新儒学

(1)董仲舒生平:

汉代儒家代表。

以《天人三策》受武帝重用,著有《春秋繁露》。

(2)新儒学含义:

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新儒学特点:

①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

②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4)思想主张:

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

◎要维护政治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作用:

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

②为加强君权:

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天子无道,上天会降灾于他。

神化并加强了君权。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社会伦理。

◎五常:

仁,义,礼,智,信,是个人品德。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5)目的:

适应统治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

①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②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6)新儒学的实质:

外儒内法,维护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文化专制。

2、汉武帝尊儒

(1)原因 

①汉武帝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②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

③根本原因:

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2)措施

①思想方面: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②政治方面: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

◎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使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③教育方面:

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还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家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3)影响

①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③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④儒学独尊,不利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并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第3课宋明理学

《考试说明》——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一、两宋:

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

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1)“理”:

是自然的普遍法则,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

(2)“理”:

用“天人一理”的表达出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2、理学代表:

程颢、程颐、朱熹。

 

代表

生平

思想

观点

程颢

北宋儒学家。

①核心思想: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④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认为“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程颐

朱熹

南宋儒学家。

理学集大成者。

(1)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①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②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

(2)深化“格物致知”:

①“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理学影响:

(1)适应统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3)纲常名教,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需求;

(4)《四书章句集注》(朱熹编),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5)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二、宋明:

1、陆九渊心学

(1)生平:

南宋儒学家,号“象山先生”。

(2)观点:

◆“心”是万物的本源,“心”就是“理”。

◆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

(1)历史背景:

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认为:

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

(2)生平概况:

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陆九渊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形成“陆王心学”。

(3)主要观点:

概况

备注

心即理

①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

都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②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认识论

致良知

①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私欲侵蚀。

②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去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知行合一

①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无法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4、传播概况: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5、影响:

——形成“心学”,完全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