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2519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

《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udnxr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23章Word格式.docx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也有影响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重点记忆]

古代:

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

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理解]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

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延伸

地形崎岖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4、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理解]

5、常见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功能区

分布

相关知识

商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中心商务区(CBD)--城市商业、服务中心

住宅区

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中高级住宅--城市外缘;

低级住宅--内城、工业区附近

工业区

靠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地带

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大量运输需求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记忆]

经济因素付租能力。

影响地租的因素: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理解记忆]

收入水平、历史与文化、种族与宗教、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记忆]

划分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在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前提:

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1)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加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

水平低;

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

处于初期和加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

水平高;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污染源

污染物与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

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污染水源、土壤、空气、人体健康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