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714421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词句的含义,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文言课文中的深层思想内涵,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联系实际、古为今用,最终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我就遵循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素养的要求以及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结合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质疑问难,丰富学生的文言积累,再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感悟道理,在积极有效的阅读经验中获取有意义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

(2)教学内容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生感悟”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孩子凭自己的直觉,认为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的远近不同而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

故事表现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品质,表现了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无尽,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告诉我们学习永无止境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练,层次分明,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全文7句话,第1句为起始,为故事作铺垫,第2、3、4、5句顺承而下,第6、7句急转而后合,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3)学生情况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通过对《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三篇文言文的学习,再加上前面大量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掌握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简单方法(多朗读,看注释,联系生活等)。

在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学生基本能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把握课文大意。

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在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品质、领悟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学生此时的阅读期待,激发其阅读兴趣,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自然而然地形成语言感知能力,提升文化功底。

并通过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和高中大量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读出古文的韵味。

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借助注释和表格,通过朗读和辩斗,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通过写话体会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表格,通过朗读和辩斗,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言文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通过写话体会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方式与策略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课前请同学们查找关于孔子的资料,来帮助学生了解孔子的品行。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各种形式的诵读,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读出古文的韵味。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使学生理清两小儿争辩的话题,以及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学思结合,体会两小儿的品质。

4.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

通过辩斗和写话的方式,体会孔子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感悟学无止境的道理。

5.融会贯通,闻一以知十

利用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融会贯通,阅读更多文言文,增加积累,提升素养。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导入: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孔子到东方游学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关于孔子,在课前你都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展示课前预习作业中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预设: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东游是去游学、游说。

我搜集了很多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

师总结:

总之,孔子是个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这样一位圣人,曾经却被两个孩子难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一起去《两小儿辩日》中寻找答案吧。

课前搜集资料,课上分享资料,激发学生读文的愿望,并为后面理解孔子谦虚谨慎的思想品质做铺垫。

3分钟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自读提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记出难理解的地方。

2.指名读课文。

你在读本文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讲述其在朗读时遇到的困难(拗口,字词难理解,不知如何断句)。

(课件出示一些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

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汝)

请学生读,纠字音。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停顿。

4.学生自读,注意停顿,初步感受古文的韵味。

5.其实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我们看到课本上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自己加进去的,读文言文要注意两点,语速放缓,停顿得当。

这样才能读得通顺流畅,读出古文的韵味。

请学生读课文,并层层增设难度。

(1)无标点读全文。

(2)竖排无标点读全文。

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通过这些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

从“读”中学,又在“读”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正确的断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6分钟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自读自悟,完成表格。

通过诵读,我们了解到文中讲的是两个小孩争辩的故事,这两个小孩到底在争辩什么话题?

他们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又是什么?

请你读读课文中两个小孩的对话部分。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借助注释,理解意思,完成下面的表格。

(屏幕显示出表格)

话题

人物

观点

理由

请学生根据表格读或说。

2.师提问:

你支持哪个孩子的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生1:

我支持第一个小孩的看法,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中午太阳离我们远。

因为我看到的现象也是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中午看起来小,按照近大远小的道理,就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

在学生回答问题和读文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车盖”与“盘盂”,并把这种对比关系读出来,体会两小儿语言的生动形象。

1.盘盂,车盖。

(出示图片)

看到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读出盘盂和车盖之间的大小对比,“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

生2:

我赞成第二个小孩的观点。

日始出时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

因为我跟他有同感,早晨确实沧沧凉凉,中午如探汤,因此按照近热远凉的常识,早晨的太阳还是离我们更近的。

师:

我注意到你在说理由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两个词:

“沧沧凉凉”和“探汤”。

什么意思呢?

2.沧沧凉凉,探汤(借助注释理解)

古今对照:

汤:

①今:

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②古:

热水。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注意这些古今异义的词语。

(“沧沧凉凉”轻读,“探汤”重读。

生3:

两小儿的观点我都不赞成。

我认为太阳早晨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因为参照物不同,早晨太阳刚升起时,参照物是远山、树木等,所以太阳显得大;

中午太阳在空中,参照物是无边无际的天空,所以太阳就显得小。

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其他学生理解:

由于参照物不同,导致了我们的视觉误差。

生4:

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

其实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

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老师真佩服这两个同学的科学知识。

依我们现在的科技手段,这些现象是不难解释的,但是依当时的情况,古人是很难解释这种现象的。

而两个小孩却能开始探索这个问题。

你有什么看法?

生:

两个小孩为探索真理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十分可贵。

带着这种理解,你们再来读读他们的对话。

用表格的形式使学生清晰地看出两小儿的对话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的特点。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两小儿对话的深层思考。

通过出示图片理解词义,形象直观。

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词语的含义是理解文言词句的常见方法,同时也向学生说明关注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对两小儿的观点做出判断,并能感悟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品质。

13分钟

四、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

1.过渡:

由于观点不同,于是两小儿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辩了起来,用文中的词语就是——“辩斗”。

提起“辩斗”一词,你联想到了什么?

(我们上次班级辩论会两方队员争得面红耳赤的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出示班级辩论会上两位辩论员争的面红耳赤的图片,并引用学生周记中的题目“舌尖上的战争”来唤起学生的回忆,加强学生对“辩斗”的理解。

2.师:

你想不想化身为文中的两小儿,再来一次“辩斗”,分个高下?

学生开始辩斗。

当学生不能读出这种辩斗的激烈场面时,老师与一学生对读,加以示范。

(对读)

一儿曰: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在此,学生或教师通过反复、加词(此言差矣、非也、非然也……)、手势、提高语调等方法加强表现力,将课堂推向高潮。

学生对于“辩斗”一词的理解以及课文内容之间关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抓住文章的题眼——“辩斗”一词,调动原来的辩论会的经验,还原“辩斗”的场面,在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既能理解两小儿说话的逻辑,又能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两小儿的可贵品质。

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老师过渡:

两小儿正在“辩斗”得不可开交时,孔子来了。

两小儿请孔子裁决,但是——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齐读课文:

“孔子不能决也”。

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对于两个小孩的话不能决,不能判断,怪不得,两小儿笑曰:

”齐读。

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请用笔写下来。

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不过了。

学生练笔,写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乃凡夫俗子,怎能样样精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师总结:

后生可谓呀!

同学们的文言积累真是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