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70417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必修二《遗传与变异》第一轮复习全册基础知识梳理清单精品Word文件下载.docx

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等位基因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结果:

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

(减Ⅰ的末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场所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

卵细胞

部位

动物: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植物:

花药

卵巢

胚囊

原始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

小孢子母细胞

卵原细胞

大孢子母细胞

细胞质分裂情况

两次分裂都均等

减Ⅰ的初级卵母细胞和减Ⅱ的次级卵母细胞皆不均等分裂。

只有减Ⅱ过程中第一极体是均等分裂,

分裂结果

1精原细胞→4精细胞(生殖细胞)

1卵原细胞→1卵细胞(生殖细胞)+3极体(消失)

是否变形

变形

不需变形

相同点

①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相同。

②产生的子细胞数目都是4个,且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特别提示】

1、判断同源染色体条件:

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

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③联会。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五)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六)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

(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2)四分体中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七)细胞分裂图像辨析:

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一看染色体数目:

奇数为减Ⅱ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

没有为减Ⅱ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

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

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初级卵母细胞)姐妹分家—减Ⅱ后期(次级卵母细胞)

例:

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

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

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

①该鉴别方法近适用于二倍体。

②染色组为偶数的多倍体进行减数分裂,其减Ⅱ细胞中也有同源染色体,可根据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推断是减数分裂。

③含一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可根据子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推断为有丝分裂。

(八)模型建构说明减数分裂过程:

图A表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B表示细胞分裂图象,请分析回答:

(139)

 

1、图A中a~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a,图B中表示二倍体体细胞分裂的时期是甲。

2、图A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图B中的丙,该细胞中有1个染色体组。

3、图A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复制;

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B中的乙→丙过程。

4、符合图A中Ⅳ对应的细胞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与图A中Ⅲ和Ⅳ对应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九)配子的形成与生物个体发育的联系

1、受精作用:

(1)概念及部位:

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高等动物在输卵管完成受精。

(2)实质:

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3)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呈现多样性。

①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

②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具有随机性。

(4)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

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的进化;

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右图表示:

二、【实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书P14)

1、取材:

植物的花药,动物的精巢。

2、过程:

(看书、了解)

第二节有性生殖

一、生殖的类型: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

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植物组织培养产生新个体、动物体细胞克隆产生新个体、通过胚胎分割产生众多个体等。

二、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个体发育过程:

包括大小孢子的形成和发育、精卵结合、以及受精卵生长发育为植物体等过程。

(1)大小孢子的形成和发育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2个精子

(2N)(N)(N)

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卵细胞(N)

(2N)(N)2个极核(每个N)

假设植物为二倍体,每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条数为N)

(2)精卵结合:

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将来发育成胚乳。

像这样,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称为双受精。

这是被子植物(又称绿色开花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3)受精卵生长发育为植物体

●种子的形成:

●种子萌发发育为新植物体

【特别注意】

果实中的种皮和果皮由母体的体细胞发育而来,染色体组成与母体相同。

三、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

胚胎发育:

受精卵→幼体。

卵裂(主要有丝分裂)

阶段:

囊胚(囊胚中的空腔叫囊胚腔)

原肠胚(具有内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和原肠腔等结构)等

胚后发育:

幼体→性成熟个体

方式:

直接发育(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变态发育(两栖类、昆虫)

四、有性生殖的意义:

由于两性生殖细胞分别来自不同的亲本,因此,由合子发育成的后代就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单元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人类对遗传物资的探索过程:

(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

●S型细菌:

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

●R型细菌:

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

注射

R型活细菌→不死亡

S型活细菌→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死亡

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3、实验证明:

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

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①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②R型细菌转化S型细菌的原因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内,与R型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

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体现了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

如右图

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

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来,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2、实验材料:

T2噬菌体

(1)结构:

没有细胞结构,只有DNA和蛋白质外壳。

如右图所示

(2)生活习性:

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对比实验)

(1)用35S标记噬菌体:

让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

①上清液中含35S,即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②沉淀中无35S,即子代噬菌体。

(2)用32P标记噬菌体:

①上清液中无32P,即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②沉淀中有32P,即子代噬菌体。

3、实验结论:

在噬菌体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即:

DNA是遗传物质。

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内。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包括:

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5个步骤。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氨基酸全部来自细菌,场所——核糖体来自细菌。

而组成子代噬菌体的DNA既有来自侵入细菌的亲代噬菌体的,也有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脱氧核苷酸新合成的。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1、实验过程:

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别感染烟草,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但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

2、实验证明:

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二、生物的遗传物质

1、作为遗传物质必需具备的4个条件

(1)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使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3)具有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2、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判别

细胞生物(真核、原核)

非细胞生物(病毒)

核酸

DNA和R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