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文档格式.docx
《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关于“中国在非洲”的话语比其关于“西方在非洲”的话语要负面得多。
这种话语包括中国在非洲的作为如何对非洲的治理造成了“坏的影响”。
[1]与此相伴随的一种观点套用发展权的话语,认为中国在非洲的作为阻碍了非洲的发展。
[2]2007年《纽约时报》的社论典型地显示了西方媒体是如何进行这种讨论的;
其标题《非洲乱治的庇护者》指的是中国。
[3]这篇社论说如果非洲国家把自然资源抵押给中国,中国将为他们开出巨额的支票,而不关心腐败或专制的问题。
它说中国正在进行“冷酷的人民币外交”,与实行“种族灭绝”的苏丹政府保持“丑陋的伙伴关系”,并把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当作“最喜欢的人”,使津巴布韦缺乏自由选举和“理智的经济政策”。
《纽约时报》还断言,中国正在用廉价商品充斥非洲,给非洲国家提供贷款却不坚持西方国家所努力推动的《采掘业透明度倡议》(EITI)的准则,从而使最贫穷的非洲工人变得更加困苦。
社论还对中国公司对赞比亚矿工的剥削表示愤慨。
这种话语的本质是指责中国在非洲的政策有损人权,甚至是一种“殖民主义政策”,这种指责建立了一个假设,即在话语的背后“高尚”的西方当然与此不同。
[4]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有些活动确实侵犯了非洲人的人权,但不是以西方精英所声称的那种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与西方政策相同的方式进行的,包括不利的贸易条件、对自然资源的大量开采、压迫性的劳动制度以及对独裁统治者的支持,所有这些都是现代世界体系的共同特征。
中国的精英们过去曾经谴责过这些做法,但现在却几乎把这些颂扬为有活力的资本主义(dynamiccapitalism)。
例如,在2007年,复旦大学学者简军波在颇有影响的《BeijingReview》杂志上回应对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指责说: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进入了非洲,它们只是专注于利润,而不管对非洲社会的有害影响,例如环境污染、过度开发和对当地劳动力的剥削”。
但是他认为中国所采取的路径“与市场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逻辑是一致的”,因而这些作为并没有把中国变成一个殖民主义者,而是变成一个“在非洲成功的资本家”。
[5]
对西方的话语我们的论点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并不想说“中国在非洲”是积极的,西方的是消极的,或者说中国在非洲的作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西方也有类似的作为。
中国的行为应放在世界体系的大环境下来看,应使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分析讨论。
我们的论点包括三个方面:
1)在世界体系的背景下,很难对中非关系的长短处进行单独的评估;
2)作为世界体系的成员,中国在非洲与西方在非洲的共同之处要远比人们想象的多;
3)中国和西方在非洲的作为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曾经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她有社会主义的遗产以及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定位,这些因素使中国的政策不象西方的政策那么有损于非洲人的权利观。
[6]在下文中,我们主要讨论中国在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西方往往谴责说这些活动损害了非洲的利益。
我们也要考查“中国在非洲”的话语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以及非洲人是否同意这个话语的主要观点。
一、非洲的发展与中国的进口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急剧上升。
在1995年时中非贸易额只有30亿美元,到2006年为止中非贸易额已达到550亿美元,非洲在中非贸易中略有顺差。
但是当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仅仅是中国外贸总额(1.76万亿美元)的3%。
2008年中国与非洲的贸易总额为1070亿美元,非洲明显享有顺差,但是因为中国对外的贸易总额已达到2.56万亿美元,中非贸易还是只占了4%。
2006年中国是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法国,而到了2008年中国已经超越法国,排在美非贸易1400亿美元的后面。
[7]中国宣称中非贸易为非洲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20%。
[8]
西方有关“中国在非洲”的话语涉及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与进口的问题。
在进口方面,这种话语主要围绕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的问题,许多西方人指责中国使非洲更加依赖于通过出卖原材料来获得收入。
一位加拿大学者指出,西方人经常强调说“北京对非洲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必然会延续非洲对石油出口的依赖,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如农产企业和制造业”。
[9]然而,下面我们会指出美国的石油进口其实最依赖非洲。
在2005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有10%的出口产品是运往中国的;
到2007年,该比例已增长到13.4%。
5个石油和矿产国对中国的出口占中国从非洲进口的85%。
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占非洲对中国出口额的62%,矿石和金属占17%,农业原料占7%。
2009年,石油、天然气和矿产占非洲对中国出口额的86%。
[10]这种结构并非奇特:
除了南非之外,非洲大陆的制造业主要限于纺织品和服装,而中国也大量生产纺织品和服装。
事实上,中国和美国各自从非洲的进口有相似的结构。
2005年美国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进口中石油占80%,服装不到3%,其余大部分为矿物质。
2005年,通过美国对非洲优惠的《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AGOA)计划进入美国的石油产品占该计划内美国进口非洲产品总价值的92%。
2008年,上述比例依然保持在92%,当年进入美国市场的石油产品(无论通过AGOA计划与否)占了美非贸易总额的88%。
仅仅四个非洲国家就占了AGOA全部贸易的84%。
[11]
中国2006年消耗的石油中大约有47%是进口的,2008年则是50%。
2006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占世界石油贸易的6.8%,占中国所需能源的12%(煤炭、水电、核电也是中国主要的能源)。
[12]2005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占中国能源总需求的4%。
在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的31%的份额中,安哥拉的份额为14%,苏丹为5%,刚果为4%,赤道几内亚为3%。
[13]非洲国家所供应的石油占2006年中国所有石油消耗的14.5%,占2008年中国所有石油消耗的16%,占美国所有石油消耗的13.2%,两者没有什么大不同,非洲石油进口为美国提供了5.2%的能源需求。
[14]中国进口石油主要用于为生产提供能源:
其石油需求的70%是为了工业用途,而美国石油需求的70%被用于汽车消耗。
[15]2009年中国的非洲事务特使指出中国进口了非洲石油出口8.7%,而欧盟和美国各获得33%。
中国总理也指出中国只占全球在在非洲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总投资的十六分之一。
[16]因此,中国并没有支配非洲的石油市场。
然而“中国在非洲”的话语认为中国企图成为非洲资源的主要获取者,并认为中国仅对非洲的资源有兴趣。
[17]。
中国确实参与了具有剥削性的商贸:
历史上,石油和其他全球性交易的初级产品相对于工业商品的价格主要由政治力量的不对称所决定。
[18]影响石油和初级产品的因素除了“不平等和不同类的交易”之外,[19]还包括:
石油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创造很少的就业机会,却破坏了环境,引起石油生产国的贪污腐败。
盛产石油的地区,如苏丹和尼日利亚南部的尼日尔三角洲,从他们的这种世袭财产得到的利益太少了,以致于暴力冲突接踵而至。
[20]
中国在非洲有石油的目的,因为世界已探明的常规石油储量的80%都是国有的,占世界石油生产的三分之二。
剩余的大部分储备被西方石油企业开采。
[21]中国获得非洲石油的方式不同于西方国家:
中国经常把石油交易与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打包。
[2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基本上放弃了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而且这些基础设施项目也得不到私人和公共的融资。
[23]尽管基础设施的缺乏已阻碍了非洲的发展,从1992年到2003年,非洲基础设施的国际投资只达到除北美以外的所有此类投资的4%。
[24]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一直致力于建设非洲的基础设施,并成为卓越的建设者。
世界银行估计,截至2006年年中,中国进出口银行对非洲基础设施的贷款超过了125亿美元。
在2007年,该银行承诺在未来三年内用于与非洲有关的基础设施和贸易融资贷款将达到200亿美元,除此之外,在2006年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为了鼓励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中国政府宣布成立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
[25]八国财长批评了中国的贷款,理由是应该避免“贷款和免除债务的恶性循环”,但是非政府组织指出,富国在2005年承诺给非洲的额外250亿美元援助款中已交付的只有23亿美元。
[26]
中国在非洲取得石油的做法体现在2004年与安哥拉达成的协议所引起的关于“中国在非洲”争议中。
这个协议之所以会引发争议,是因为这个交易涉及向腐败的安哥拉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贷款并没有要求安哥拉政府报告资金如何使用。
最初的20亿美元的贷款主要是用于铁路维修、道路建设和办公建筑等方面。
这笔贷款将以每天生产10000桶的前壳牌石油区块的石油来偿还。
印度最大的石油企业一直在寻求这个区块,但中国却获得了这个区块,原因在于中国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贷款,利息定在1.5%,在17年内偿还,其中还包括5年的免息期。
后来利息被降至0.25%。
协议还保证它所资助的基础设施中将有价值达30%的项目会保留给安哥拉人来做,其余70%公开招标,当然70%公开招标的项目多数很可能由中国公司得标。
[27]到2007年为止,中国为安哥拉的基础设施项目至少贷款60亿美元。
[28]
中国给安哥拉的和其他非洲国家的贷款受到了世界银行负责人保罗•沃尔福威茨、英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指责,他们说中国的举措可能会使非洲陷入债务之中。
美国财政部把中国称为“流氓债权人。
”[29]然而非洲仍然深陷于西方设立的“债务陷阱”之中,欠债多达3000亿美元,并支付大量利息。
[30]就象美国的非洲研究者者戴博拉•布劳地根(DeborahBrautigam)所指出的,中国“经常取消非洲国家的债款,这些贷款通常是以零利率发放的,并没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要求的长期谈判和令人质疑的条件”。
[31]例如,加纳两个主要城市阿克拉和库马西之间的公路是用中国的无息贷款在2006年修造的。
[32]
经合组织的研究人员更进一步得出结论说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并没有加深非洲国家政府的腐败。
[33]中国的领导人知道腐败官员会抽走他们的基础设施贷款的一部分,但中国提供的贷款不会象西方的援助那样被腐败耗尽。
正如一个香港记者所指出的,因为中国的贷款和援助与基础设施项目绑在了一起,“腐败的统治者就没那么方便地用它来购买奔驰了”。
[34]美国的一名关于中国在非洲经营活动的观察员认为,中国的援助比西方的援助更为有效,因为中国的许多援助被用于“水电站大坝、铁路、公路和光纤电缆,这有可能造福老百姓,无论他们生活下的制度是多么腐败”。
[35]
尽管西方国家在言辞上要促进非洲石油生产者的透明度,但是在实际上却并没有约束在非洲开采石油的西方国家的公民和公司。
对非洲石油区块的招标一般有支付给政府的“签字费”,这笔钱往往达到数亿美元。
外国石油公司明知道在他们支付的数额与在政府官员瞒报之后东道国政府所获得的数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有一个罕见的被公开的案例:
西方石油公司告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在2001年他们为石油管道项目向安哥拉支付了4亿美元,但是安哥拉政府声称只收到2.85亿美元,这中间的差额大概就被贪污了。
[36]
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和总统办公室控制着石油收入。
调查人员已追查到西方跨国公司支付给安哥拉官员海外私人账户的数亿美元的奖金和贿赂款。
多数跨国公司拒绝公布他们为获取开采权所支付的金额。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