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5696410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8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Word文件下载.docx

3从对象来说,高等教育是少数精英份子的教育,教师和学生在钻研学术,探求真理的基础上组成学者团体,确保优越素质。

4从管理来说,高等教育试图摆脱外界干预,尤其是宗教或政治束缚影响,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理实现的保障。

三、第三级教育1从形式上来说,传统大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部分,大学、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及师范院校等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高等教育机构。

2从目的和内容上来说,高等教育应满足当前社会在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学术研究应与现实社会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应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3从对象上来说,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不应以任何理由为少数人独占,它肩负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任务。

4从管理上来说,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高等教育在保持自治传统的同时兼顾社会需要,在两者中取得平衡。

高等学校职能: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

三大职能是应历史变化的需要而依次产生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取代,而是发展并存,也就是说前职能并未因后一项职能的出现而消失,但也没有一成不变,而是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自我改变,顺应历史。

1、自中世纪高等学校的产生到18世纪,培养人才一直都是大学的唯一职能2威廉·

冯·

洪堡1890年在德国创办柏林大学,以研究作为大学的首要使命,提出科研与教学相统一。

结束学院制,标志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大学兴起。

3美国总统林肯1862年签署《莫雷尔法案》,引导美国大学走上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道路,引发高校第三项职能的出现。

高校职能的价值: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

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高级人才的保证,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和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任务,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在现代高校的背景下对于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又有新的认识和争论。

1对三项职能内涵的认识更为明确。

2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与冲突。

3建立有许多、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

大学三项职能,随历史变化而产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次和类别人才,高等学校不能坚持纯学术研究,必须开展应用性研究,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职能不再是以往象牙塔中与社会发展脱节的自身行为,而是有第三职能的为社会服务性质,教学职能通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科学研究职能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生活服务。

为社会服务职能是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延伸,向社会提供学术性服务。

高校职能矛盾冲突:

在大众化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时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各自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并通过知识的产生、传递和转化而联系了起来,构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从表面上看,三项职能可共同存在于一所高校内部,实际上,他们并未真正统一协调,相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矛盾和冲突,随着高校职能的不断丰富,高校教育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不应该也不可能平衡地共存于一所高等学校内部。

在此状况下,三项职能校际间的分工和合作显得明确和必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特点,选择侧重适当职能活动,使三大职能在整体高等教育系统中而不是在单一的高校中得以协调共存。

各高校应对自身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能,共建一个有序的、分工合理的高等教育系统来实现三种职能的圆满完成。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包括:

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人才类型);

专才与通才(教育内容)。

围绕“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的价值冲突。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代表: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个人本位论代表:

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

3)两种价值观是辨证统一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在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个人本位论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提升到不适当的位置而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只一味的强调适应社会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极易抹杀学术的个性。

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其实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即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实现这种结合,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排斥现存社会的适应,但是这种适应应当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个体能动性基础之上的,有批判有选择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或盲目的追随。

专才教育:

指以培养具有某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活动或教育模式。

通才教育,也称通识教育,其源头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自由教育”,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目的在于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

强调完全摆脱功利和实用,注重陶冶情操和道德,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

所谓学术型人才,专指进行学术研究,创造新知识的学术工作者,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注重对从事有关学术型工作能力的培养。

所谓职业型人才,指一切从事非学术性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

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技术性或应用性,注重对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专题二

大学文化:

是指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大学精神是大学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学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

大学理念更多的是表达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

每所大学都有理念,但并非都有精神。

2大学形神源于大学理念。

3大学理念又基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文化:

一、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精神、理念、校训。

二、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

大学精神文化时代特征1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2兼容性。

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

二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3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性:

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

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

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4大学精神文化的个性,有两种形成方式,一是自然生成,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即文化自觉。

大学精神与校训关系:

校训是精神重要元素,对内形成文化向心力,对外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彰显,是获得外在认同支持的重要途径。

校训提出之初通常是从应然角度表明引领该所大学发展的办学理念,经过漫长历史演变,成为该大学优秀文化传统,即大学精神。

哲学观的历史发展与大学理念:

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主导时期。

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理性主义哲学流派。

古希腊,最初的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知识和智慧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理性.服从理性是人的宗高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因此,他们的主张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不求功利和不求得失地探索各种抽象和思辩性的问题。

抛弃教育中的实用性和职业性,知识与市场、政治分离。

把大学作为象牙塔。

理性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

洪堡、纽曼、怀特海。

2)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开始盛行及两种理念并存与对峙时期。

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代表人物:

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理斯·

范海斯。

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源于实用主义哲学传统,其承认人具有理性,但认为理性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他是一种推崇主观经验,强调行动的实际效果,主张用实际效果评价一切和检验一切的思想观念。

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大学理念,是在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理念。

二者之区别在于大学是以追求真理的自由教育为基点,还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

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这也是当代大学理念中争论较久的命题。

具有实用主义大学理念倾向的中国传统大学理念,侧重从事科学研究、传授高深学问;

而以理性主义为主导的英国传统大学理念,则以探索普遍学问、注重人才培养为宗旨。

在中英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大学理念的精髓一直得以继承和延续。

3)大学理念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时期。

社会需求在大学理念形成中所其作用的历史考察1)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2)19世纪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3)20实际的大学理念与社会需求。

社会需求在现代大学理念形成中所起的作用1)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

2)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社会需求。

走向社会的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

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

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

4)现代大学既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

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

专题三大学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

高校教师发展内容:

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重点:

是关注教师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效,关注高校教师在其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职业发展道路

(1)从教师素质的角度看,高校教师发展包括:

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宽广的跨学科知识;

教师职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能够将拥有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

师德的提升,除了学术道德素养还要具有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创新精神。

(2)高校教师发展涉及以下五大彼此独立但又有交叉重叠的纬度:

专业发展,重在提高专门技能,促进学科研究水平;

教学发展,改进教师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技能,优化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组织发展,强化教师对高校学术管理的参与度,提高高校管理绩效;

个人发展,改变高校教师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态度;

职业发展,促使高校教师在学术职业生涯中获得安全,稳定与成功。

变化趋势:

目前高校教师培训重点是新教师的岗前培训、骨干教师的进修培养,未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

这与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培养经费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