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CIS战略Word格式.docx
《重庆理工大学CIS战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理工大学CIS战略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校训…………………………………………………………
4.1.1规划…………………………………………………………
4.1.2经营宗旨…………………………………………………………
4.2企业的市场定位……………………………………6
4.3企业经营方针…………………4.4企业长期发展战略…………………4.5企业文化建设--------------------------------20
第五章企业行为识别
5.1技术形象------------------------------------23
5.2市场形象------------------------------------24
5.2.1风气形象--------------------------------25
5.2.2职员形象---------------------------------26
5.3未来形象-------------------------------------27
5.3.1“三木”短期发展战略---------------------27
5.3.2“三木”未来市场方向---------------------28
5.4“三木”发艺人力资源管理---------------------29
5.5“三木”发艺员工绩效考核---------------------30
5.6制度形象------------------------------------32
5.7公益形象------------------------------------35
5.8赞助形象-------------------------------------36
第六章企业视觉识别
6.1户外标牌设计---------------------------------38
6.2“三木”标志设计-----------------------------38
6.3“三木”室内环境设计--------------------------39
6.4员工工作牌设计--------------------------------41
6.5广告宣传设计---------------------------------43
6.5.1海报设计---------------------------------43
6.5.2宣传单设计-------------------------------44
6.6网站设计-------------------------------------45
一.背景和目的重庆理工大学始建于1940年,历经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格局,是重庆市确立的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办学基本条件全面改善,教师和学生规模逐步扩大2009年3月,国家教育部下文同意我校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为了树立崭新的大学新形象;
顺应“国际化”潮流,改变不能同国际名校接轨的形象识别系统,适应国际竞争;
提高我校管理效率。
特制定本手册。
校训
"
明德"
,语出《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即认同、践行和彰显美德,要求学校以德为立校之本,把德育放在首位,推进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
同时也力求学校师生员工以德为立人之本。
笃行"
,语出《礼记·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学有所得,践履所学,做到"
知行合一"
。
自强日新"
,源于学校校歌,校歌中提到"
沉着毅勇,自强日新,我们是工业的劲军……"
自强"
:
自立自强,顽强拼搏,努力向上,永不懈怠;
日新"
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追求超越,求新求变,日日更新,每天都有新变化,每天都有新进步。
一九四三年,李承干校长在《技工学校校庆日告诸生语》中也提到自然科学为今世立国利民之所必需,吾人既厕身于工艺事业,应知自然科学因日用而日新月异,须时常研讨以免后时,故孜孜好学、以求精进。
只有追踪前沿,开拓创新,勇于进取,不断发展,才不会落后于时代,才可以引领时代。
明德笃行自强日新"
,内涵十分丰富,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包含了学校历史文化中的精髓,同时继承了原校训的思想。
既重德,又强调"
,同时还秉承了"
重理工"
精神中的自强与创新的理念。
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切实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2020期间,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重庆理工大学2010-2020年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成绩
1、专业建设有了新发展
基本完成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在重点建设机械与材料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工科类学科专业和管理学、经济学学科专业的同时,在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培育新的优势专业,通过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全校学科专业体系相对完善、各学科专业相互匹配、整体学科专业有一定特色,目前共有专业45个,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十一五”期间新增专业13个,其中理学专业3个,形成比较完备的多科性大学学科专业布局。
同时,按照“深化内涵以适应变化、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的建设思路,依托学科优势,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已立项建设了11个校级特色专业,建成重庆市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
2、课程与教材建设上了新台阶
我校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长足发展,课程门数达到1200余门,构建了三大平台、七大课程模块,加强了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课程体系等的建设。
已建成校级及以上优质课程68门,其中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16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9门,重庆市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
在此基础上,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共编写出版教材97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实验教材21部,获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5部,二等奖8部。
加强了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建设及推广运用。
目前共有近50%的课程在网络辅助教学综合平台上传了教学资料,运行情况良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3、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新突破
进一步推广了“TPE”综合培养模式,即将理论教学(Theory)、实践教学(Practice)与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um)有机结合。
同时积极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探索并实施了按类招生和2+2,3+1,3+2等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已建成4个重庆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4、实践教学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中先进技术的含量,增开了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
加强了实验教学网上资源建设,并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
加强了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建成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按照“国家级和市级竞赛——提高水平,争荣誉;
校院级竞赛——扩大受益面,强能力”的学科竞赛思路,开展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取得可喜成绩,近三年学生共获得全国和重庆市学科竞赛奖励137项,其中全国性奖励23项、重庆市奖励114项。
并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机器人等赛事中获得了优秀组织工作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5、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较丰硕
“十一五”期间,我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近300项,其中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1项,重庆市教学改革项目70余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200余项;
在此基础上积极实践,培育教学成果,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23项,其中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
6、教学管理成绩斐然
我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学分制,2007年成为重庆市首批四所学分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并在市属高校中率先推行学期制改革,全面实行教学管理现代化,获得“2009年重庆市高校优秀教务处”称号,2007年和2009年两次获得“重庆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和2009年两次获得“重庆市全国注册会计师考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等。
7、师资队伍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
通过“稳定与优化”并重、“内培与外引”并行、“所有与所用”结合,启动和实施了“海归人才工程”、“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工程”,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传帮代为体现”的教学团队合作机制。
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市级教学团队,6个校级教学团队,在这些优秀的教学团队中,涌现出市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8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师队伍的水平逐渐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学校通过狠抓教学建设和改革,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以及考研录取率逐年攀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多年位居重庆市普通本科院校前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够突出
部分教学单位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不够,教学质量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时轻质量、对教学工作敷衍的现象,教学精力投入不够;
各部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还不够强;
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不够充分,教学的激励措施还不足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专业内涵建设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一些老专业改造力度尚需加大。
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新的知识技术与方法在其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新增专业教学基本条件、基本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尚显薄弱,办学条件急需改善。
在结构与布局方面,高新技术专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薄弱,校内教育资源重复建设,缺乏教学科研互补、教育资源共享的机制,造成相关学科专业、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力度不够,没能有效促进新兴专业、边缘学科专业、交叉学科专业的生长。
3、课程体系缺乏创新
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整合力度小,部分专业课程门数偏多、课程层次较多、课程名称不规范统一、课程附带实验课程设置差异大;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照本宣科的现象时有发生,没有形成因材施教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缺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基本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因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强调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没有完全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
对学生还是管得多、要求多而关心少、引导少、服务少;
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教学重灌输,轻启发;
学生学习上存在重记忆,轻思考,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