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683914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412《谏太宗十思疏》同步备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3Word文件下载.docx

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

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

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

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本文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

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

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kai)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

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

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

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

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

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阅读课文。

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

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四、分析课文第一节。

1.重点字词

(1)实词求木之长者长: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浚:

疏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义:

恩德和道义

将崇极天之峻崇:

推崇

永保无疆之休休:

美好

情不能胜其欲胜:

克服

(2)词类活用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

使动用法使……稳固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远:

形容词用作动词流的长远

(3)句式

虽……(犹)………而况………乎:

虽然……尚且……何况是 

……呢

定语后置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4)句内停顿

如: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5)重点语句翻译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

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译:

臣即使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些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种)明智的人呢!

c/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

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2.研读探讨

(1)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

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

理。

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

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主旨句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这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

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

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

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五.分析课文第2段:

1、重点字词

承天景命景:

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殷:

深切地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

能够

董之以严刑董:

督责

震之以威怒震:

威吓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苟:

苟且心:

在心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深慎:

深切警惕

2.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重点语句翻译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因为(陛下)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即使(陛下)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民,用神威吓唬他们,最终(人民)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陛下)的仁慈。

4、研读探讨

(1)、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

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3)、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

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小结: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

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

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

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研读第3段 

(1)重点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忽:

忽视

将有作作:

兴建

思谦冲以自牧冲:

谦虚牧:

约束、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

虑壅蔽壅蔽:

被堵塞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黜:

排斥

宏此九德宏:

扩大

简能而任之简:

选择

可以尽豫游之乐豫:

巡游

不言而化化:

教化

亏无为之大道亏:

毁坏、减损

则思知止以安人安:

使………安宁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下:

居于………之下

乐盘游乐:

以………为

忧懈怠忧:

以………为忧

(2)重点语句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使自己的心谦虚下来并采纳下面的意见。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臣无事烦扰,(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有神仙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

2、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3、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4、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要“十思”、宏“九德”。

6、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可以归纳为几戒?

五戒:

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7、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8、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

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

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

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9、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

可以概括为“五戒”:

“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

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

“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

“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

“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

“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三、“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

“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

”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

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四、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 

垂拱而治 

五、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